普通夫妻?離了,明天早上離。
大唐並不禁止休妻,但也不是隨便就能休的。
大明金陵城。
“這不是香欒(欒)嗎?”朱標出聲說道。
朱元璋看著後世明顯郊外農村的地方,馬路竟然也這麼整潔寬敞?且材料也不是青石板!比之金陵城也好一些!
這可是城外!!
朱標一開始也是注意力放在兩人身上,但多次播放後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朱標不懂,為何會在鄉下鋪設這種道路,要知道即使是金陵城,出了城門也就是土路了,像這種鋪法,實在是匪夷所思...
鋪張浪費。
好吧,想想後世武器的成本,好像這也不是什麼大事...有錢確實了不起。
...
漢末,諸葛亮像發現寶一樣盯著天幕中的馬路。
這是馬路?這麼乾淨平整?而且還畫線分兩列,材料怎麼製作?
旁邊立起來的數丈高的石墩是做什麼的?上麵還搭了一些線?
要是有個私人的天幕就好了...
...
【穿越寶典:土法化肥與作物輪作】
【如果你穿越了,怎麼生產足夠的糧食將是你麵臨的一大問題】
【除了尋找高產量的作物外,短時間使糧食增產的捷徑就是肥料】
劉備手一抖,趕忙抓起竹簡記錄了起來。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古今中外,無論哪個政權,保證底下的人吃飽飯永遠是最重要的。
“尋找高產量作物!”
貞觀年間,長安城。
李世民收起了情緒,忙命人記錄下來。
自古種田就是靠天吃飯和靠地吃飯。
靠天吃飯是指氣候,靠地則是土地的肥沃程度差彆導致的,比如良田和普通水田等。
自古以來農書少之又少,就像他也隻知道個《齊民要術》,但是內容卻沒有讀過,更不用說民間,讀過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數千年曆史,嘴上喊著為民的不知凡幾,但真真正正切實去做事的卻沒幾個。
李世民心中隱隱有所悟,國之根本在民,富民之法在農事。
此後施政中心還是得放在糧食種植上。
...
【由於現代化肥的生產科技成本極高,沒有完整的工業體係很難製造出來】
【所以我推薦前期隻做兩方麵的內容】
【製作土化肥和農作物輪種】
【製作土化肥推薦幾種簡單製法】
【第一土氨肥,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
【取新鮮牛糞50千克,黃豆粉50克,熟石膏粉末5千克】
【將其按照這個比例均勻混合後,用土窯密封3天即可,施肥時兌3倍重量的水,澆在作物根部】
“第二土硫肥,防治作物的病蟲害”
“取人尿50千克,熟石膏5千克,水25千克,按比例均勻混合”
“土窯密封10天,用時兌2倍重量水,噴灑作物表麵”
李世民直接接過了紙筆,親自動手,邊念邊寫,順便簡化了文字,這樣能記得更快。
...
隨著視頻的播放,李世民心中愈發欣喜,這也太詳細了。
促進生長的、防治病蟲害的、增強作物抗寒抗凍等的。
不僅肥料的作用、製作方法、兌水比例,甚至是施肥注意事項都說得明明白白。
而且所需的材料都是現成的,極其便宜的,不會對百姓產生負擔。
人才啊!
李世民一時浮想聯翩,思索著要不讓這個人趕緊穿越吧,這樣的人才再來十個八個,大唐國力將強盛到何種境地簡直難以想象!
好吧,十個八個是有些貪心了...那來三五個不過分吧。
李世民目光深邃。
父皇且看,大唐盛世不遠矣。
...
漢末,南郡。
眾人皆是奮筆疾書。
這個時代,關於農業的書籍更是聞所未聞,所有的種植都是靠經驗。
但戰亂導致流離失所,很多種植經驗更是沒有傳承直接就斷了。
漢時水稻畝產平均3石左右,也就是後世的360斤左右。
最好的良田也就是10石左右。
所以關於這方麵的知識,是少之又少、彌足珍貴的。
且這個年代讀書當官的不把種田的當人看,單單是門戶之見和知識的傳播就是很大的問題。
能把一郡治理好的都算難得一遇的王佐之才了。
此術能惠及萬民,福澤千秋,那是要立功德碑的!
天幕語速有些快,好在後世的後生聽得也認真,足足聽了兩遍,又看了好一會其他人的討論,也因此眾人得以完整地抄完。
眾人抬頭,都看到了對方臉上的凝重。
劉備起身,鄭重其事地朝天幕拜了三拜。
其他眾人也跟著行禮。
有此治農之術,就算是作物產量僅提升一成,那也是活人無數,彪炳千秋的大功績。
劉備有些淚目,萬民總算是有條活路了。
...
元狩年間,劉徹拿到抄寫出來的治農之術,哈哈大笑。
真是天佑我大漢!
這次不僅要滅了匈奴,歐洲、非洲、中亞也要納入版圖中。
劉徹已不再是那個目光局限於一域的劉徹。
此事,需徐徐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