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蜂窩煤(2 / 2)

“畫下來!”朱元璋吩咐畫師畫下形狀,以便歸檔。

“有夠抽象的...”胡惟庸暗自嘀咕,此前他們也按照這個名字來設想過其形狀,和這個形狀對比倒是走了模樣,而且製作麻煩,眾人一合計始終覺得不對勁。

一眾大臣開心不已,不少人此前被分派到研究煤炭的燃燒改進和蜂窩煤的研究的小組上,已經燒了好幾天的煤,被熏得都臭了。

此時天幕直接爆出來了蜂窩煤的形狀,恐怕還有製作方法等,那相當於是省了不少時間。

“還有這個煤爐的形狀也記錄下來!”

“遵命!”

朱標也凝神望著天幕的煤爐,這還是他第一次從天幕中見到...那麼“原始”的東西。

...這話倒是沒有誇大,而且他也知道,這也是天幕的後世淘汰了的東西,因此當天幕的“大哥”介紹時這些古董時,頗有種憶往昔的感覺。

這種煤爐大體分為兩塊,煤爐和外接的煙囪管,外接煙囪自不必說,這個煤爐的爐壁非常厚,導致中間剩餘空間很小,估計剛好能放進蜂窩煤。

“這個煙囪是為了防止中碳毒的,蜂窩煤燃燒的氣體經過煙囪會排出屋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朱標說一氧化碳這幾個字的時候明顯有些磕巴,一眾大臣都有些驚訝於太子殿下的記憶。

“不錯,臣記得天幕曾提及過。”宋濂也出聲說道。

事實上這件事事關眾人安危,自那次天幕提及一氧化碳中毒後也都曾改造了房屋,因此對這些內容印象深刻,此時也都知道朱標說的沒錯。

金陵城城郊,正在燒火的少年從地上抄起一塊煤炭,向著天幕方向比劃,除了都是黑乎乎看得出都是煤塊外,一時間也看不出是如何弄成那個形狀的。

少年撓撓頭又摸摸鼻子,絲毫沒注意到臉龐已經花了,隻自顧自嘀咕。

“難道是拿一塊煤炭直接在中間鑿洞?”

“不,天幕怎麼會做這麼蠢的事!”

...

【蜂窩煤的製取也是非常的簡單,相信不少人小時候都玩過。】

【首先準備蜂窩煤的原料,也就是煤炭,煤炭的熱值高但較為堅硬,需要先將其敲碎成細碎狀】

【然後取一些隨處可見的黃泥同樣搗碎,將煤炭粉末和黃泥按照4:1的比例混合,加入適量的水進行攪拌成糊狀】

【這裡加入黃泥和水進行攪拌,主要是為了塑形,而且這種煤球燃燒過後還可以保持形狀,方便從煤爐內取出】

【然後再用這個煤球模子將煤泥壓入,注意煤球模子裡麵有塊鐵片連接著煤球模子上麵的把手,當煤泥壓入時會將其向上頂起,等壓入完成後輕輕按壓上麵的把手,煤球就會從模子裡掉出來】

【接下來隻需要適當陰乾就可以使用了】

天幕不僅提到了製取蜂窩煤的煤泥比例,還著重展示了煤球模子的內部結構,甚至演示了使用煤球模子製取蜂窩煤的過程,可以說是詳細至極。

...

洪武年間,金陵城。

“畫下來了嗎?”朱元璋問道。

“稟陛下,已畫錄完畢。”有畫師開口道,事實上這個煤球模子結構極其簡單,基本看過一遍後就能學會。

“呈上來!”朱元璋激動說道。

很快煤爐、蜂窩煤、煤球模子的畫作就呈到了案頭,和天幕的形狀確實絲毫不差。

朱元璋不禁有些喜笑顏開,按天幕的說法,這煤炭儲量極大,有了這幾樣東西,自大明始,冬天將不再寒冷!

“這後人倒是巧思!”汪廣洋讚歎不已。

“沒錯,竟能想到加黃泥、水和勻定形的辦法,真是不錯的法子!”其他文官也接話。

“不過天幕沒提及如何去除煤塊燃燒時的臭氣。”

“不錯,看來這煤還得繼續研究。”

和興茶食店。

萬掌櫃也小心地將煤球模子的形狀畫了下來,不過因為他不善丹青,所以畫出來的效果有些彆扭。

估計不出半天,就能在金陵城看到這個東西了,加上如今市場上官媒便宜,蜂窩煤或許可以成為咱平頭老百姓日常燒火做飯和取暖用的必需品。

“這是陛下英明啊!”

“也是天幕的功勞!”

萬掌櫃聽著店內食客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並沒有加入其中,不過心中大抵是認同的。

...

【而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則是生煤爐,不少人就栽在這上麵,爐膛內一般可以放置3-4塊蜂窩煤】

【最底下一般用已經燒完的蜂窩煤墊底,這樣可以根據實際的需求來方便調整放置的蜂窩煤塊數】

【在正式生火之前還需要打開煤爐底下的封口進行通風,不少人就是忘了這裡而導致生火到懷疑人生】

【先點燃紙屑塞入爐膛內,此時需要快速跟上投放一波易燃物,這樣才能讓火燒得更旺一些】

【而且因為煤炭不易燃,需要長時間的加熱才能點燃。所以就需要提前加入大量的木塊作為引火過渡】

【待到木塊也完全點燃後,就可以將蜂窩煤放入爐膛內,與此同時用扇子在底下煽風點火則效果更佳】

【隻有當蜂窩煤底部已經燒紅,這才表示此次生火戰役告捷,生好的煤爐既可以燒水做飯,也是曾經一家人冬日的取暖神器】

...

貞觀年間,長安城。

李世民聽完這後生的介紹,可以推測得知這東西後世確實是不常見了,所以才有這麼多的念念叨叨。

若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自然就不會如此不厭其煩地贅述。

“好東西啊!”房玄齡讚歎說道,這後世的學問真的是實用至極,是真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

“有足夠多的煤炭的話,那就不用大肆砍伐樹木了!”李世民幽幽說道,與後世的環境相比,如今的長安城附近確實是顯得光禿禿的,不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