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植物工廠(1 / 2)

【笑不活了,不會有誰進自己國家博物館,還需要看翻譯才能看得懂裡麵的文字吧?】

【還真的有,有網友發視頻說,進泡菜國的國立中央博物館,發現裡麵古文字全是漢字,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國內的博物館呢】

【更絕的是,思密達們看不懂,所以他們看下麵翻譯過的字,他們驚歎我們是怎麼能看懂他們國家的古文字呢】

【也有網友發出了靈魂拷問,思密達能看懂他們的曆史嗎哈哈哈哈】

【這讓我不禁想起那檔綜藝,有個明星說自個家有一件世代相傳的古文書,是王賜給他們家的,有幾百年的曆史了.結果拿出來一看,是一張賣身契】

【說起來他們家幾次三番想要和我們撇清關係、廢除漢字,但做得又不徹底,比如他們的法律條文至今用的還是漢字,他們身份證背後還會備注一個漢字的姓名】

【這幾十年他們從摒棄漢字到恢複漢字,中間曲折的過程堪比三打白骨精,要我說還是彆恢複了,不然又要申遺說漢字是他們的了.】

金陵城,奉天殿前。

“tui,臭不要臉!”不少人對泡菜國的這種做法恨得牙癢癢,農夫與蛇的故事,換誰是農夫都要被氣死。

“反了反了!”

“小小番邦、撮爾小國竟敢倒反天罡,冒充我華夏正統?”一眾武將煩躁地抓了抓臉,再加上八月份的燥熱天氣,不少人都給氣得上火,從視頻中吐槽可以得知,這泡菜國不是第一次乾這種事了,哪裡的臉皮啊。

從古至今,這泡菜國大多情況下都是我中原王朝的藩屬之國,去年剛與我大明確立宗藩關係,其國王被封為高麗國王。雖說後世兩國的關係有了些變化,但說漢字是他們的,就像你家的奴才,突然有一天脫離奴籍了,到處說你家這塊地皮是他的一樣.炸裂。

“背恩忘義,豬狗不如!”朱元璋皺了皺眉,對此很是嫌棄.後世周邊這小國,怎麼一個比一個跳得還要歡?

雖說國之戰事不可輕啟,但對付地痞流氓要有另一套手段啊不然實在是膈應。

“既然廢除使用漢字.為何不進行到底?”劉基等人也是有些鄙夷,前倨後恭,不過是徒增笑耳罷了。

不過這個問題在評論區倒是找到了答案。

“所謂的表音字,有點類似於反切法?我們並沒有類似的文字來表示,後世反而用胡語來表示字的音?”一眾人看著評論區提到的‘zhangwei’的案例,研究了起來。

不過研究來研究去,看著這麼多個字母,又沒學過“a o e i u”的眾人自然搞不清楚其中的關係,大眼瞪小眼也瞪不出個一二三來,無奈隻好放棄。

朱元璋心中一動.如果有一套規範的讀音來輔助訓練官話,那京察就不用如此頭痛了,同時也方便民間交流。

特彆是廣東那邊出身的官員每次報告工作的時候,根本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一個兩個還好,多來幾個就容易讓人上火。

偏偏我大明地域遼闊、方言眾多,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口音,這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這都已經是人群中學問最高的一部分人了,當地百姓情況就可想而知了.你外地的官員過去可能連話都聽不懂

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對路引製度的默認廢棄,順暢的交流就很有必要,這是遲早要麵對的事情,或許憑民間自發演變最後也能演變出來一套係統,但效率終究是低了些。

反觀後世,來自天南海北的人相互之間的交流毫無障礙,可見那一套‘注音’工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懷疑有一天他們會說漢字都是他們的》

《不用懷疑,他們早說了。還申遺了,但被聯合國警告了。[捂臉]》

《笑死,我第一次去韓國玩的時候在景福宮門口給當地韓國大媽指路,她們看不懂那裡的漢字路標》

《他們的文字是表音字,相當於我們的拚音,比如張偉、張威、張維、張微、張薇等,用拚音寫都是zhangwei,中國是表意字,如果全用韓文的話,名字都一樣》

【植物工廠,是通過設施內高精度環境控製,實現農作物周年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係統。它早期主要是用於蔬菜瓜果,食用花卉,還有一些功能植物的種植栽培】

【但是植物工廠的育種加速器出現以後,我們現在可以進行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等一些糧油作物的快速反應】

【精準的調控包括光、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一些環境要素和營養要素,能可以大幅度的縮短作物的種植周期,像大田環境下水稻的生育周期是120天以上,但在植物工廠中,水稻的生育周期可以縮減到到60天左右】

【任何生物生長快的原因,一般取決於兩個核心因素:環境和營養】

【就比如光,大田環境下的這個水稻的生長,光是來自於太陽,除了提供能量供光合作用之外,另外一個方麵還作為一個信號源,可以調控作物的生育周期】

【尤其是它的內源激素、還有開花素的一些刺激和調控,也就是:找到不同生育期的光的配方的一些優化,使它的不同階段的生育期可以大幅度的縮短】

【陽光中包含著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線等光譜,其中的可見光中的紅、藍光對植物光合作用促進最大,其他光譜也對植物的開花、結實和色素形成具有獨特功能】

【比如說剛破土的時候加藍光長得壯,再大點加紅光就長得快,然後是綠光就能催著它開花結果,就這樣針對不同作物調整它的“配方”.】

奉天殿前。

眾人望著天幕,那是一個用白色薄膜包起來的大棚,裡麵是水泥鋪設的地麵。

上麵每隔一步左右就放著一個長長、高高的架子,每個架子至少有十幾層,上麵種著生菜、辣椒、番茄等蔬菜,長勢旺盛。

“60天?怎麼可能!”一眾大臣都失聲說道,殿前的大臣都出自草莽,就算沒有耕種經驗,也還有常識。像南方雨熱條件好才一年兩種,天幕提到的技術.也太誇張了。

然而.看著天幕那個毫不起眼的封閉的大棚,工作人員還給采訪的人做了演示的操作,包括切換各種顏色燈光、提高溫度等。

看著言之鑿鑿的樣子,顯然不是在吹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