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內閣(2 / 2)

【從這個角度來看,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的爆發,朱元璋隨之廢除丞相製,頗有那麼一點“鄭伯克段於鄢”的味道。我們以前是認為胡惟庸案導致了廢除丞相製,實則如果從朱元璋的性格特點出發,還真不一定】

【然而和朱元璋製定的一些製度(宗室供養製度)來看,這個廢除丞相製,也實在是不怎麼高明。就好比因噎廢食一樣,或者因為病從口入就不要這張嘴了】

【很顯然的是,廢除丞相製也經過朱元璋深思熟慮的,但明顯,效果不咋地】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權責是對等的,丞相那麼重要的一個位置,不是說光領工資不乾活的。那麼廢除丞相製後,朱元璋先直接對接百官,首先麵對的就是鋪天蓋地的奏折,一個人治理疆域那麼遼闊的一個國家?想想都知道是不現實的事情】

【朱元璋出身草莽,精力旺盛,況且還有個朱標在旁輔助,所以政事勉勉強強能處理過來】

【那,二、三代之後呢?不是所有皇帝的精力都如朱元璋、朱棣這般旺盛的,看看後麵修仙的,擺爛的,留學的,開動物園的大明皇帝就知道了,他們就沒那個精力和能力。朱元璋太自負了,太過高估自己的血脈了】

【你甚至碰上像萬曆那樣幼主繼位的,整個帝國還運不運轉轉了?】

【況且朱標的死,雖說是死於風寒,但也和他經年累月勞累處理政事導致身體虧空有關】

【所以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沒幾年也跟著去了,你說一開始沒有朱標給撐著處理政事的話,那誰先走還真不一定.晚年的朱元璋性格極度火爆,一點就燃。和長時間休息不充分就很像.】

奉天殿前,一片寂靜。

雖說從天幕中得知了“內閣”的存在,隱隱約約代替了中書省起草詔書、批閱奏折,但眾人也沒想到的是,這件事是在洪武朝辦成的啊

“胡惟庸案.洪武四大案?”

“鄭伯克段於鄢?”汪廣洋、劉基等人在心中咂摸,一個個都被嚇得不敢說話。

而胡惟庸臉色蒼白,早已瑟瑟發抖地跪伏在地,口稱冤枉。

朱元璋臉色陰沉得想殺人,一是自己的謀劃還沒施行就給天幕揭開了,另一個就是天幕又一次將他置於一種難堪的境界!

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長此以往不僅導致君臣離心,更重要的是讓帝王顏麵掃地!

真的該死!

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氣,嘴裡念叨著“權責對等”,很顯然他還沒考慮到這點。他不知道的是,他在後來有提拔“殿閣大學士”作為輔政大臣。

殿閣大學士一般共六人,也就是常說的四殿二閣學士。

“標兒.”朱元璋一下子清醒了過來,他心機自不是從前那個愣頭青,於是趕緊近身扶起胡惟庸,“胡卿何罪之有,天幕胡說八道,當不得真。”

緊接著又從政事處理方麵多多讚揚了胡惟庸一遍,最後誠懇說道:“卿不負朕,朕定不負卿。”

胡惟庸雖然驕橫了一些,但做事還算得體,兼之勤奮有加,會討人歡心,重要的是.能讓淮西、浙東兩派相互製衡,底下的人亂搞,整天像野狗一樣打來打去,還當他瞎呢!

也是到這,他才有些明悟老四為何執意要遷都,恐怕也和此有關,金陵城淮西派、浙東派勢力發展了幾十年,掣肘太多,遠不如北平府自己的地盤來得好使。

胡惟庸聽到這話鬆了一口,此刻清醒過來更覺頭皮發麻、汗濕透背、腿腳發軟,也知道了自己的小命暫時是保住了。

“找個時機致仕吧”胡惟庸內心是真的怕了,原來洪武四大案還有一案是以自己命名的,這換誰誰不慌。

他迅速在內心中將自己這一年多以來做過的事過了一遍,看看自己到底得罪過誰,這朝堂是一刻也不能呆了

草草安撫下胡惟庸,朱元璋的注意又回到天幕說的“權責對等”之上,很明顯天幕說的沒錯.不單隻是精力的問題,對後代的質量他都沒什麼信心了。

他有些煩躁,“權責對等”的理論是正確的,所謂權利,無非就是各種事權。既要防止丞相做大亂政,又要他們像牛馬一樣處理事情,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況且,從原有的曆史來看,內閣其實和丞相並沒有太大的區彆,張居正就是很好的例子。

【廢除丞相製,權柄收歸皇上要麵對的第二個問題是,皇帝的政務處理能力。】

【我們要清楚的一個事實是,每一任丞相,無論是左丞相還是右丞相,都是在基層曆練過,一步步爬上來的。他們的政事處理能力基本是當朝前列的,你把中書省給裁撤了,那你能保證你的子孫後代個個英明睿智嗎?】

【很明顯,那些長在深宮之中的皇帝明顯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明朝的皇帝更是出了名的奇葩。不說彆的,我們觀察身邊一夜暴富的拆遷戶、做生意的有些錢的人家,基本到第三代,各種驕縱、紈絝的毛病就出來了皇室也同理】

【縱觀朱棣這一脈吧,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都還行,然後就是朱祁鎮這個逆天玩意了.你想想大明當時沒有內閣,百官直接跟朱祁鎮對接的話,朱祁鎮被俘虜後,如果群龍無首、沒有人主持朝政、沒有於謙,那當時的大明絕對是第二個南宋】

【然後是朱見深、以及後麵的嘉靖、萬曆、天啟、崇禎.這些人除了崇禎對政事上心一些,其他的一個賽一個的擺爛,當然網上都覺得,崇禎還不如不努力.】

【從上麵就可以看出,將一個國家壓在一人身上的決定有多麼的扯淡若君主英明一些還好,若君主是個混蛋,那整個帝國都得為他的行為買單,甚至於給他陪葬。】

【後麵老朱也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啟用了一批殿閣大學士作為參政顧問和最高幕僚,他們負責起草詔令及審議奏章,後來在朱棣掌權時期就變成了內閣製度,六部、大理寺、五軍都督府等依然直屬皇帝,內閣隻有政事的票擬權,無法直接乾預六部的具體事務】

【但說實在的,內閣製度雖然將權利分得更散,但隨著演變,其實和原有的丞相製也沒太大的區彆.】

【朱棣也是意識到這些自己不可能把所有事都乾完,他有心重設中書省,但祖製不可違啊,於是就另起爐灶搭了內閣,人數不定。】

【又將事權一分為二,六部先將奏折呈入大內,大內轉交內閣先過一遍,把處理意見寫在小紙條貼在上麵送呈大內,這稱為票擬,大內又轉交六部,這叫題覆,來回這樣扯皮最後達成一致了,經皇帝同意簽字後,送司禮監掌印太監蓋章後才算正式生效,這叫批紅】

【從中可以看到,六部和內閣之間相互製衡,就是效率差了一些.】

【後來的內閣大學士從翰林院取士幾乎成了定製,而翰林官是以八股文章甄拔出來的,這部分人大多沒有基層治理經驗所以處理政務的能力,總體而言是沒有以往的宰相高的,像張居正那種都屬於天賦異稟的,可遇不可求】

“果然!”朱元璋內心哀歎,那麼大的一個國家,壓在一人肩上是不現實的。無論是精力還是能力,誰也不能保證下一個選任上來的皇帝能力如何。

就算能力強的,如果好大喜功,不惜民力,那依然是種禍患。

“殿閣大學士?內閣製?”

“看起來效率差了很多,不過正是因為六部還直接歸屬皇帝,和內閣不形成上下級直接統屬的關係,所以內閣的權利並沒有那麼大。”劉基沉思,在他看來,廢除丞相製已是板上釘釘的了,隻是陛下暫時還沒下定決心罷了。

他和胡惟庸的關係並不好,關於胡惟庸一事,他倒是想痛打落水狗,不過胡惟庸過去一年雖然偶有驕橫,但也沒露出什麼馬腳來。

他也心知陛下此時沒有處理胡惟庸的想法,所以.胡惟庸暫時還是安全的。

“改製一事,諸卿有何想法?是否該改製?”朱元璋乾脆借著天幕將此事說開的時機,趁機試探群臣。

群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不敢出聲。

最後還是胡惟庸站了出來,“微臣覺得內閣製優於丞相製,這是微臣愚見,改製與否全憑陛下做主!”

這是要.舍官位保小命啊.

一眾人都沉默了一下,然後皆是附和

朱元璋愣了一下,沒想到事情辦的這麼順利.不過這事還得再看看,多思量思量。

《內閣製的好處:分擔皇帝壓力,又避免了權臣當道;壞處:助漲皇帝權威,宦官又借勢更加囂張,另外就是容易演變成黨爭》

《哈哈哈,大明黨爭可是天下聞名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