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琮微微思索:“學生愚見,當初為立國之初,武將功高,文臣治平,因此賈家的爵位高於史家。
但一旦立國已定,便需平衡武將勢大,以免紊亂社稷。
治平盛世,需重用文臣,以無兵之文臣製將兵之武將。
史家尚書令位同一品,文臣協理之人,治世綱要之臣。
所以史家保齡侯爵位可世襲罔替,但寧榮武勳國公卻不可,此乃立國之初,文武平衡之法。”
柳靜庵滿意的點了頭頭,自己這個弟子不過才十四歲,對朝局平衡之術,有這樣透徹見地,算是十分難得了。
“你已經是二元登科,書詞之名播於天下,鄉試時又寫出四言宏文,可以算是天生的文臣種子。
給聖上上過火器建營方略、格物治學之法、遼東治平政策,這些都是文臣治盛之事,聖上必定印象深刻。
如今四疆平穩,削平女真之後,隻怕再無大的戰事,此事聖上心中必定深知。
所以,聖上為你加世襲罔替之恩,並不單單為了向太上皇誇功,也並不是想讓你再建戰功,用你文臣之才的心思隻怕是更多。
當初你被點恩科解元,翰林院正葛宏正曾舉薦你入翰林典籍,但聖上言:勳貴之子當養勇武之氣。
那是聖上忌諱你的出身和文才,會被朝臣助瀾,將來生出文武雙利,尾大不掉權臣之勢。
但自你在遼東建功,聖上再生惜才之念,於是借宗人府之手,施改易世子之策,引榮國賈家斷然決絕,此為斷你出身根源之利。
而你上表辭世子位,拒絕承嗣入寧國之脈,便是向陛下表明心跡,此一時而彼一時!
陛下聖心獨裁、謀略深沉,而你能見招拆招,不落窠臼,但卻合乎天心。”
……
賈琮聽了這番話,目光漸漸沉凝,他雖然思慮不淺,但畢竟沒有柳靜庵宦海沉浮一生,所累積出來通透和睿智。
柳靜庵這一番話,讓他有茅塞頓開之感。
柳靜庵微微一笑,似乎神情中帶著一絲自嘲:“我原想以你的文思,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讀書人,可以安穩一生。
可是你這人氣運有些不俗,想要一生平穩隻怕是有些難了。”
說到這裡,柳靜庵突然語氣有些鄭重:“既然你已踏入官場,因果糾纏,難以輕易脫身,就當審時度勢,避惡保身!
你可知這次聖上冊封伯爵,加授從三品散勳,為何你的五品實職卻沒晉升?”
賈琮心中有些明悟,說道:“因為以學生目前的情形,實職做到五品,已到頂點,升無可升!”
雖賈琮這次封威遠伯,還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屬從三品散勳。
但是從三品散勳隻是虛名榮耀,和從三品實職無法相提並論。
因為按大周官製,晉升從四品實職必須是兩榜進士出身,就像是武勳爵位必有軍功才能封爵。
這是文官仕途的鐵律,不然科舉倫才便會形同虛設,寒門學子根本無法與貴勳子弟相爭。
國喪科舉選才之路,天下士子離心,那就離亡國不遠了。
當年賈政作為榮國公嫡次子,敕造榮國府繼承者,太上皇賜官不過工部主事。
沉浮十餘年也不過升任從五品工部員外郎,想要升到從四品官職,絕對是不可能的,就因為他非兩榜進士出身。
身份尊貴的國公嫡子尚且如此,可見從四品實職須兩榜進士出身,是何等森嚴的官製鐵律。
所以,賈琮眼下升到正五品火器司監正,他在文官之路上已到了瓶頸。
哪怕他如今封了世襲罔替威遠伯,在文官實職之上,也無法再進一步,因為他隻是一個舉人,而不是進士。
……
所以,此次他在遼東立下大功,嘉昭帝冊封伯爵,賜相等爵產,授予從三品散勳號,卻沒有加封實職。
嘉昭帝在政事上是縝密明君,雖然他對賈琮有重用之心,但他也絕不會為他破例,做冒天下之大不韙之事。
如果賈琮今後就靠著爵位,一千石爵產,五品實職,在他的伯爵府中逍遙一生,也不是不可以。
一個世襲罔替伯爵,位份貴重,似乎已沒必要再去苦熬科舉的辛苦
但是時間一長,這必定是要失去君心,因為那不是皇帝的初衷,也不是世襲罔替恩典該兌換的價值。
就像柳靜庵說的:你已踏入官場,因果糾纏,難以輕易脫身!
現實的情況,還真不允許他從此安享富貴,得過且過。
想要打破目前的僵局,賈琮隻有一條出路,重返科舉考場,隻要取了兩榜進士功名,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
剩下的隻是看皇帝自己怎麼安排了,因為賈琮該做的努力已做到了。
如果不是柳靜庵有超乎常人的敏銳洞察,以及對宮城中那位九五之尊透徹的了解。
這其中的迷離深意,賈琮自己或許很難參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