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整座京城之中,忽然發生了一件新鮮事兒。
京城的各個大街小巷中,竟然多出一群人來,他們背著一箱厚厚的書籍,竟然開始當街發放。
這可真真是新奇事兒,自大夏開朝以來,從來未出現過的事情。
不要說大夏了,甚至向前再推一千年,似乎都從未有人做過這等事情的。
在這個識字率極低的年代,普羅大眾對文字有種天生的敬畏感。
哪怕隻是一張寫了字的紙張,都會讓百姓莫名的敬畏。
而因為紙張還有印刷成本,當然其中也有世家大族封鎖知識的緣故。
在這方世界,書籍的價格,可都是居高不下。
對窮苦百姓來說,可謂是一書難求,但凡家裡有本書,都要小心典藏,當做傳家之寶。
而現如今,竟然有人當街分發書籍?
雖然這書籍,看上去似乎薄了一些,隻有寥寥幾張紙而已。
但那也是書籍啊!
因此,頓時有無數人衝上去索要書籍。
然而直到此時,他們才是後知後覺地察覺到,原來這書籍,也並不是誰要都會給的。
儘管是白送的,但卻是隻送給識字之人。
最起碼拿起這本書來,能讀出裡麵的一段文字,才會被贈送一本書。
這個時代的識字率是極低的,這個門檻著實攔住了一大批的人。
不過那些識字的人,卻是都洋洋得意起來。
他們隻要能夠拿著書讀上一段,就能獲贈一本書,然後引起彆人的驚歎乃至吹捧。
此時,倒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好奇起,這到底是什麼書來。
又是因何會當街發放的?
然後,那些識字的,又拿到了書籍的人,則在眾人群星拱月的簇擁之下,開始誦讀起來。
原來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大夏月報。
他們並不了解大夏月報到底是何意。
好吧,其實便是誦讀的人,也不明其意。
接下來,翻開大夏月報,他們開始讀起了裡麵的文章。
第一個欄目,就是奇聞軼事。
這一個欄目的幾篇文章,都是薛寶琴撰寫的。
薛寶琴年幼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在大夏內經商。
整個大夏,十亭中她是去過六七亭的。
因此自然見識過許多新鮮事兒。
薛寶琴撿裡麵有趣的見聞,寫了三篇出來。
而這三篇見聞,讓京城百姓聽了,無不嘖嘖稱奇不已。
接下來,還有詩詞板塊。
詩詞板塊,選用的是賈琮曾寫過的幾首詩,還有探春寫過的幾首詩。
賈琮的詩詞,就不必說了,寫的自然是極好的。
倒是探春的詩作,未免稍差了一些火候。
不過便是放在士林之中,也勉強可以算做是中等水準了。
對那些普通百姓來說,他們哪裡懂得詩詞歌賦?
隻是聽上去朗朗上口罷了,不過雖然聽不懂,但仍然感覺很厲害的樣子。
而在下麵,還有一個時文版塊。
這個版塊,其實針對的是科舉的學子。
大夏月報嘛,麵對的群體,自然是識字的士子。
而對士子這個群體來說,還有比參加科舉的士子更龐大的群體嗎?
君不見多少皓首老叟每年還在考著科舉?
而大夏月報上麵的幾篇範文,都是賈琮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