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嘉跟袁楝娘的初見就不是很和睦,袁太後以為小孩子忘性大,再說淳嘉也不是小氣的人,哄哄就好了。
實際上原本也的確如此。
要是淳嘉沒聽莊太妃用輕蔑的語氣說袁楝娘是“配王府管事都不夠格”的女孩子的話。
在聽過祖母對袁楝娘這種評價之後,又親自看到了袁楝娘的確是除了出身之外,比王府許多侍女都不如的人,淳嘉很難不相信莊太妃的話。
而他過的再小心翼翼,好歹是王府唯一的男嗣,幼年承位的藩王……這讓他怎麼接受袁楝娘?
長大後的淳嘉不是沒懷疑過,莊太妃是因為跟兒媳婦關係太惡劣了,快死了還是不甘心,專門找他過去說那些話,好讓他跟袁太後給選的未婚妻處不好,以為報複。
但事實就是,不管這祖母有什麼樣的用心,她說的袁楝娘,淳嘉認為,是實話。
他那時候雖然信了莊太妃,到底對袁太後還是有著希望的。
所以私下裡委婉表達了不喜歡袁楝娘,不希望她留在王府的想法。
袁太後很是花力氣哄了他一番,然後講了許多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典故,總之就是讓他忍,勸他就當磨礪心性了。
他非常乖巧的聽從了,如袁太後所言,那時候他太小了,名義上他是王府的新主人,實際上什麼都要指望袁太後……他隻能聽話。
後來淳嘉想,如果他當時撒撒嬌,或者哪怕是撒潑呢,態度強硬一點,也許袁太後也就考慮他的想法,同意換個能被他接受的人選了。
可他沒有。
因為他不是袁太後的親生兒子,他的世子之封以及當時的爵位,都是袁太後跟扶陽袁氏設法運作而來,他沒有底氣鬨脾氣,他不敢。
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說過一次不喜歡袁楝娘在王府的話。
甚至袁太後吃不消侄女的刁蠻,跟他訴苦時,他也是柔聲勸慰,表示袁楝娘年紀小不懂事,沒有壞心,長大點就好……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時常會想到昆澤。
他唯一的親妹妹,按著這般時候的規矩,昆澤才是袁太後名正言順的女兒。
可袁太後甚至都沒親自撫養她,說是體恤曲氏母子分離交給曲氏養,實際上平素壓根不管不問。
淳嘉冷眼看著,袁楝娘在王府的待遇,比昆澤這王府正牌女兒,不知道好了多少。
這些袁太後都知道,卻理所當然一樣的放任。
所以他很難不感到危機重重。
他在課業上花的功夫更多了,西席的要求固然不折不扣的做到,西席沒要求的,他也會儘己所能的去做西席欣慰之餘跟袁太後稱讚了他,袁太後心疼,勸他彆這麼辛苦,好歹是個藩王,又不是要跟尋常人家一樣考狀元。
意思意思就得了。
得空,多陪陪袁楝娘不好嗎?
也許袁太後是隨口舉例,沒有不希望他太能乾的意思,但淳嘉卻驚出一身冷汗,他趕緊說:“孩兒想讓母後引以為豪。”
看著袁太後聞言欣喜的笑容,他暗鬆口氣,心
道,如果有朝一日,他做不成藩王,甚至連這座王府以及王府的財物都不能保留了……用心進學,好歹也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
那年他十歲出頭。
外人看著是極幸運的小貴人,身為庶子卻得破例襲爵,傳了生母的美貌卻沒傳到生父的孱弱,嫡母溫柔賢惠視他如己出,未婚妻雖然不算絕美卻活潑開朗而且自幼朝夕相處……是多少人夢寐以求,十輩子都不敢想的美好。
但淳嘉卻覺得,仿佛應了祖母那句話,他其實一無所有。
隻有一日比一日行雲流水的字跡、一日比一日熟悉的經史文集、一日比一日嫻熟的弓馬騎射,才能給予他片刻的心安。
爾後他又被緊迫感逼著,繼續的刻苦。
而袁太後被難纏的侄女占去了大半時間跟精力,聽著西席的讚不絕口,也不覺得兒子需要自己太操心甚至偶爾看淳嘉氣定神閒不太累的樣子,還會跟他抱怨袁楝娘的不乖巧不懂事。
她不知道那些抱怨在淳嘉看來,措辭是不喜,語氣卻透著親昵與縱容。
這對於一個懷疑自己在嫡母心目中地位的孩子來說,既殘忍又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