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說是逼著攝政王選擇:是輸了這一局呢,還是背負上逼死對他恩重如山的嫡兄孝宗皇帝唯一嫡女的罪名?
因為雲風篁已經給這個事情圈定範圍了:第一,明惠長公主沒有做謀害她的事情,那麼好了,隻要真凶不是長公主,淳嘉就不會束手束腳,而且短時間裡,攝政王這邊找得到第二個替罪羊,適合把陸春草摘出去麼?
第二就是明惠長公主做了這個事情,的確,作為帝妃,尤其是孝宗嗣子的帝妃,她不可能讓長公主賠命,甚至她也好淳嘉也罷,都不可能讓明惠長公主受到什麼實質性的處罰,甚至為了輿論還得好生安撫、優容明惠長公主。
但雲風篁提出來一個問題:明惠長公主你謀害本宮沒關係,可你這麼做,對不起你親爹孝宗皇帝啊!
你親爹可是以“孝”為諡號的,結果你倒好,對嗣兄的妃子、大侄子的養母下毒手,這合乎孝道嗎?這合乎國法嗎?這合乎倫理嗎?
這不是給孝宗抹黑是什麼?
這年頭做出有辱祖宗的事情來的人,自-殺謝罪難道不是基本
操作?
尤其是皇家子弟羞辱了先帝的聲名的,能落個好的死法都算賺了。
當然明惠長公主也許不會走絕路,但這種看法既然被提出來了,有相當一部分的人,一定會如此攻訐明惠長公主。
包括宗親在內,肯定都希望她死一死,彆帶累了孝宗的名聲。
到時候不管結果如何,攝政王反正是逃不掉挨罵:因為是他這邊提出來明惠長公主是凶手的。
如此淳嘉說陸春草乃是真凶會被誇讚了,畢竟他此舉雖然大家心裡都有數,是為了削弱攝政王,但他遵守了貴胄之間的規矩啊!
沒有依仗天子的身份直接劍指攝政王這王叔,也沒有牽扯其他老字號的貴胄或者宗親,直接提了個宦官出來……不管陸春草是否曾經封侯,也不管他當初給孝宗做了多少事情才換來過爵位,他是宦官,單這一點,就足夠為天下人所嫌棄。
所以淳嘉拿他當替罪羊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大家隻會覺得皇帝講究。
至於說陸春草是攝政王嶽父,權力勢力都不小,那隻能怪攝政王,誰叫他找這麼個嶽父的?
……一時間廟堂上下,眾臣麵色各異,既詫異於陸春草跟明惠長公主尚未抵達,局勢就已經顛倒的莫測,又心寒於賢妃此舉,到底是否出自皇帝授意?
如果是,那是不是皇帝也根本不在乎明惠長公主的死活?
前麵說過的,孝宗雖然沒能鬥過紀氏,但他為君的名聲並不壞,朝野大部分人其實對他都抱著同情甚至是讚許的。
而且紀氏覆滅後,真正紀氏的鐵杆早就被料理了,如今廟堂上的都是攝政王跟淳嘉以及中立這三派,而這些人至少對孝宗沒有惡意,連帶著對孝宗的親生骨血當然也存著照拂的心思。
“陛下,各位大人,明惠長公主殿下至殿外求見。”正在眾人心念電轉時,外頭有宮人進來稟告。
淳嘉當然是吩咐:“請。”
片刻後明惠長公主帶著帷帽走了進來,這讓眾人頗為詫異,因為按照規矩麵聖不可以遮蔽麵容的。
再者國朝的風氣也不是特彆的苛刻,雲風篁這妃子都是盛裝打扮之後直接進殿來,對於長公主的約束就更少了。
“本宮病體未愈,恐怕過了病氣給諸位,故此未曾摘下帷帽。”明惠給淳嘉行禮後,似察覺到眾人的想法,沙啞著嗓子解釋,“還請皇兄成全。”
淳嘉在這種小事上從來不跟三個皇妹計較的,頷首應允不說,還讓人在丹墀下給她設了一副座椅,免得她“病體未愈”站累了。
見狀幾個內心同情明惠長公主的臣子暗鬆口氣,不管皇帝私下裡是否看重孝宗骨血,至少態度上是很端正的。
誰都知道皇帝偏愛賢妃,賢妃也是尚未痊愈呢,上殿來這麼久,也沒見皇帝說給她賜個座。
等明惠坐下,淳嘉又先問了些旅途勞頓、診治調養,甚至還問了幾句太皇太後的近況,做足了心疼妹妹的好皇兄,這才轉入正題:“明惠,前些日子,賢妃突兀中毒,險死還生!其時大皇子跟昭慶都在隔壁,至今思來十分驚險。朕叫皇城司徹查,懷疑王叔的嶽父陸春草乃是罪魁禍首,可王叔那邊卻說,此事是你做的,卻不知道,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