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呢?
留個後患給自己添堵?
“這恐怕不太妥當罷。”雲風篁委婉反對,“你想雲氏如今在外頭看著是什麼樣的門楣?前有貞熙淑妃,如今有我這貴妃,以及燮妃,膝下連養子帶嗣子,也有二子一女。再加上翼國公位極人臣,諸子弟也都有著差使。再有尚主恩典之類的帝寵,怕是要有人勸諫了。”
畢竟這般厚愛,太讓人擔心再出個紀氏了。
“然而北方將有事。”淳嘉歎道,“我不可能一直用著顧氏的人……縱觀朝野,也隻雲氏子弟可倚重。”
雲風篁心頭一跳,頓時就想到,關於定北軍的接班人。
攝政王府屬意戚九麓,據說昭武伯自己也比較欣賞戚九麓,而一早打這算盤的洛氏,則派了洛鐵衣前往經營……
這兩位讓昭武伯至今都在權衡,問題是,這兩位都不是皇帝的人。
所以皇帝是打算,支持雲氏子?
那這件事情,她一定要儘全力給攪了!
雲風篁心頭發狠,就顧家那種後繼無人的,都能將顧箴扶上帝位,如果定北軍落到了雲氏手裡,焉有她的活路?
“可回頭焉知雲氏子弟不會成為下一個顧家?”她立刻說道,“到時候,難道你要再立燮妃為後麼?以我之見,雲氏到底門楣忒高了點,讓他們執掌兵權,未免不妥。當年神宗皇帝陛下對紀氏可謂信任無比,由此埋下了紀氏亂政的根源。但神宗陛下有一件事做的非常清醒,就是他始終沒給紀氏染指兵權的機會。否則,怕是孝宗先帝,會更不好。”
看到了嗎?
神宗那種被紀氏哄的暈頭轉向,駕崩前將孝宗母子倆都托付嶽家照顧的皇帝,他都謹記著不給紀氏兵權,以免萬一!
你還不知道防著點雲氏
?
兵權就該給出身寒微威脅不到中央的人啊!
比如說,戚九麓。
“然而良機稍縱即逝……”淳嘉沉吟著,他當然不可能去支持戚九麓,實際上天子這會兒也沒想到戚九麓,但出於一個皇帝的本能,如果可以選擇,他其實也不想讓雲氏太過膨脹。
問題是,“皇城司從塞外拿到準信,道是穆鄂染了惡疾,就算強撐,怕也撐不了幾年。為防事情泄露後,為老可汗所廢棄,他買通伺候老可汗的庶妃,裡應外合毒殺了老可汗,如今正打算將罪名栽贓給訶勒,號召草原一起追殺這兄弟……”
那麼這種情況下,中原的選擇當然是先幫著穆鄂乾掉訶勒,再坐等穆鄂涼涼,利用柔昆的關係,扶持穆鄂那能力不足的嫡子上台。
如此兵不刃血且不沾任何惡名就能夠達到目的,再好沒有。
問題是,穆鄂這般心急火燎,甚至不惜做出弑父的舉動來,可見壽命實在不長了。
留給中原做準備的時間當然也非常的倉促。
這種情況下,淳嘉的確無暇考慮太多,畢竟他還年輕,且有手段,不當心叫臣子坐大了,大可以徐徐圖之,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將其削弱,不使成為子孫後患。
倒是韋紇,這個惡鄰一向對中原虎視眈眈,錯過這麼一次機會坑它,下一次未必能再有這樣的良機事小,關鍵是,一旦韋紇沒了內亂,指不定又將視線投向中原!
再加上,站在淳嘉的立場上,他隱忍八年才親政,雖然快刀斬亂麻乾掉了紀氏,但為了不落下恩將仇報的惡名,覆滅紀氏的名聲大抵是給攝政王領的。
如今經過私下裡的一番較量,如崔琬、鄭具等權臣倒是相繼服軟,低頭退讓了,問題是攝政王還在虎視眈眈。
這又是淳嘉的叔父,為了名聲為了大義他都不可能在攝政王犯下滔天大錯的情況下公然對付這叔父。
甚至有朝一日他鬥垮了攝政王,他都不能公開承認。
這些年來,淳嘉汲汲營營的經營著自己的聲名,在蟄伏的八年裡,外界主要的評價就是純孝、寬厚。
但實際上作為一個天子,這倆名聲效果不是特彆大……
畢竟隻要不是那種特彆出名的不孝子,是個天子都會被扣上這類詞。
倘若沒有其他的印象的話,單純純孝跟寬厚的天子,說實話,就是個庸碌之君。
比如說之前的孝宗。
勤政也愛民,孝順且寬厚,然而以神宗嫡長子身份承位,非但沒能鬥過自己的母族,更被逼得鬱鬱而終……
同情是惹人同情的,但站在為君者的角度來看,孝宗實在缺乏為君者的資質。
所以淳嘉親政兩年了,對於朝政已經有一定的熟悉,而且前朝後宮對於他韜光養晦八年一朝親政的震撼已然淡卻,也是時候搞個大事情,證明一下他在純孝、寬厚、隱忍、城府之外,也是有著實際上的才乾的。
隻要能夠在對韋紇上頭取得相當的進展,不僅僅能夠穩固前朝後宮對於“當今天子乃是難得一見的明君”的看法,更能夠直接針對攝政王:攝政王之所以受冊攝政王,就是因為當初十五踐祚的淳嘉,被認為年紀太小,而且遠支藩王出身,不具備處置政務的能力,故此需要叔父攝政。
如今天子親政兩年了攝政王還是沒有完全還政、自己前往封地的意思,固然是攝政王作為孝宗大力支持的庶弟,在朝野勢力都算根深蒂固,也是淳嘉迄今文治武功上沒有特彆令人信服的成就,讓許多人在叔侄之間保持觀望,覺得攝政王年長穩重,未必不是明君之選。
但若淳嘉在韋紇一事上有著斐然的成果,那麼到時候絕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放著這等年富力強的明君不支持,為什麼要去支持已經在壯年尾聲的攝政王?
到時候請攝政王退位、恢複原本王號、前往封地就藩……完全就是水到渠成。
要不是韋紇之事如此關係重大,淳嘉也不會花費這許多心思。
雲風篁聽著他的計劃與想法,心頭漸漸沉了下去。
看來,雲氏的崛起,卻是擋不住了?
那……
她該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