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兢有點兒訕訕的說道:“回娘娘的話,奴婢還在等消息。”
這就是還沒查到了。
雲風篁尋思了下,沒責怪他,隻道:“安妃雖然是個由著性-子來的,但未曾聽聞她同新人有什麼糾葛。若是一時興起想找幾個年輕的新人出氣,也斷沒有說堅持將八個人全部要走的。本宮想著這裡頭應該有著緣故……她自己素來是個沒腦子的,若是有什麼算計,恐怕同扶陽郡那位有關係。”
“娘娘,有沒有可能,是安妃她如今年長色衰,膝下仍舊空虛,後悔了?隻是六皇子到了賢妃手裡,哪怕賢妃更疼愛二皇女,隻怕也不會將六皇子還給她的。”陳兢猜測道,“這是打算借新人的光,如睦妃那樣,使自己膝下有著子嗣?”
這揣測其實應該是很多人的想法。
因為對於絕大部分妃嬪來說,膝下有子不僅僅是感情上的慰藉,也直接決定了日後老來有靠,甚至關係到皇帝駕崩之後,若是自己還活著,會不會被送去行宮自生自滅。
這種切身利益,年輕時候興許還有人年少氣盛不以為然,但凡上了點兒年紀,再沒有不在這方麵打算的。
哪怕安妃早先乾過不少作死的事情,但算算年紀她這也快三十了,在這時候,再過兩年都是可以做祖母的年紀,憑當年怎麼不懂事,能不為往後考慮?
至於說心灰意冷……
真正對將來不存絲毫指望的,一早自我了斷了。
安妃在宮裡備受排斥,連所居的斛珠宮也孤懸在外,這樣的處境還活到現在,還有閒心找茬,可見就不是那種不打算有往後的人。
那麼借助年少新人圖謀子嗣當然是最正統的揣測。
不過雲風篁不這麼認為:“陛下這些年都沒去過斛珠宮,難不成還會為了幾個新人破例?本宮這些人是比新人年紀大了些,卻也沒到年老色衰的叫陛下不想再看的地步。安妃若是當真想要子嗣,還不如直接同慈母皇太後商議,請慈母皇太後出馬,不比她自己折騰有用?”
沉思了一番,就吩咐,“盯著點兒凝碧殿罷,雖然袁楝娘不是什麼有城府的人,但她那樣的性-子,胡鬨起來也不知道會做出什麼。”
畢竟有城府的人出手到底有著目的,多少能夠揣測出些許蛛絲馬跡。
像袁楝娘這樣的,反而難以揣測。
主要她行事可能就是一時興起一時衝動,不太好估量。
凝碧殿這場風波沒怎麼折騰就消停了,主要雙方身份懸殊,皇後甚至都沒親自到場,聽完了溫明翠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都沒說安慰的話,隻讓人去找安妃核對情況。
安妃懶洋洋的道了句溫詩絳對她不恭敬,悄悄兒在背後拿眼睛剜她被她從屋角銅製擺件的反光裡看到了,皇後也就相信了,反過來訓斥了溫明翠一番,至於溫詩絳……按著規矩宮裡人的處置自有主位做主,皇後問都沒問。
這種做法在新人們眼裡當然是非常不公平的,她們進宮這也有半年了,還是頭一次體會到所謂的宮門深似海。
但對於宮中原本的妃嬪來說,卻是再正常不過。
真以為一宮主位是那麼好忤逆的?
為什麼雲風篁當年能夠一戰成名,甚至直接連前朝都為之側目,就是因為身為宮嬪想跟主位懟上、還反過來讓主位狼狽基本不可能。
主位有一千一萬種方法讓自己宮裡人死無葬身之地不說,還要被外頭數落不安分不聽話不溫馴,死的好死的妙死的呱呱叫。
雲風篁那會兒能夠成功,主要是利用了袁楝娘跟元後或者說跟六宮之間的恩怨,甚至多少還借了名義上的族姐貞熙淑妃的勢,但如今宮裡可不是當年的那種情況,顧箴雖然也不喜歡安妃,甚至當年沒少受安妃的氣,可她更看重顧氏的未來。
若非必要,顧箴是不會為了給個新人主持公道,同皇帝的青梅鬨翻的。
畢竟淳嘉再怎麼多年不去斛珠宮,卻也任憑袁楝娘在妃位上好好兒過著,袁楝娘的親姑姑袁太後,也還活著呢。
沒見貴妃如今都沒有針對安妃過?
反正安妃現在妨礙不到她們這種高位什麼了,沒有必要為了趕儘殺絕,給皇帝壞印象。
……除非新人讓顧箴覺得,保下來的價值更大。
當年的雲風篁,就是得到元後這樣的認可,紀淩紫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給她撐腰。
顯然溫詩絳跟溫明翠,沒讓顧箴看到她們有這樣的價值。
六宮上下對她們甚至提不起任何同情,尤其是溫明翠在前朝時說過的野望私下裡傳開後,很多人都嘲笑她們,沒有貴妃的手段還想學貴妃得罪安妃?這是生怕自己死的不夠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