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雲風篁的謹慎完全是有必要的,淳嘉的確正著了人暗中觀察後宮高位們。
得知貴妃除了將事情稟告皇後且安慰了一番之後,就回到自己宮裡,再無其他動靜,皇帝有些心情複雜的鬆口氣。
一方麵他很高興貴妃能夠放棄野心順應自己的安排,還主動跟皇後搞好關係,如此自己百年之後,想必貴妃娘兒幾個,也能夠壽終正寢,而不至於轉頭被新君送下去跟他一起走;另外一方麵他心裡又有些不是滋味。
從記事以來勤勤懇懇從無間斷的課業,八年的蟄伏,親政以來的種種勾心鬥角、合縱捭闔,總算大敵儘去,餘者寥寥……可是呢,曾經以為會一輩子站在自己身邊、與自己相親相愛宛如親生的母後遠走扶陽郡,心愛的妃子始終被壓在妃位無法如願以償,就連子嗣也是遵照著於國朝有利的角度去選擇而非自己的心意……
淳嘉所以有片刻的茫然,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君臨天下,並沒有想象裡的恣意與痛快。
甚至比之前還要孤家寡人了。
當然作為一位年富力強又心誌堅定的天子,皇帝這樣的茫然轉瞬即逝。
畢竟明君總是難為的。
不然何至於自古以來諸多稱孤道寡者,身後得到讚譽的卻到底是少數?
如孝宗那樣的,雖然很惹人同情,但總體評價到底難逃“庸碌無為”這個範疇。
“……延福宮一直不太平不是個事兒。”淳嘉定了定神,吩咐雁引,“借這次機會,你親自去,徹查中宮上下,為皇後好生梳理一番。免得過兩日十二回去了後頭,又有什麼三長兩短。”
雲風篁為十二皇子一直留在太初宮而焦灼,擔心這位皇子不戰而勝,但實際上,淳嘉沒打算讓十二皇子輕鬆上位。
他心裡最希望立的儲君甚至都不是十二……不過是湊巧才將這孩子留在太初宮經年罷了。
在皇帝的想法裡,生母出身不高、也非顧氏血脈的十皇子,才是儲君首選。
十皇子要是不爭氣,那才能夠輪到十二皇子。
但不管是十皇子還是十二皇子,想靠著嫡子身份就理所當然的入主東宮,那也是不可能的。
當初皇帝跟顧箴說的,縱容秦王跟昭慶養就嬌縱之心,往後好給未來儲君當磨礪,其實也不是全然哄騙皇後。他是真的這麼想的,就是放任諸子嗣之間的爭鬥,以曆練未來的繼承者。免得儲君成長太輕鬆太順利,在自己去後,重蹈孝宗的覆轍,被權臣玩弄於股掌之間。
反正他如今膝下子嗣眾多,秦王跟昭慶他還是有幾分寵愛的,最關鍵是這兩位是貴妃膝下,皇帝為保貴妃晚年,倒是不希望這倆孩子往後跟儲君產生太大衝突。
可是其他孩子麼,尤其是那幾個他都記不太住名字的,那就無所謂了。
故此十二皇子一直因為種種原因滯留太初宮,也是淳嘉的一件心事。
這會兒卻是耐心告罄,一定要將十二皇子打發走了。
做他的兒子想躺贏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當天下午,皇後
到太初宮脫簪待罪,為自己的禦下無方請求皇帝責罰,但也努力解釋,自己對慈母皇太後隻有尊敬絕無絲毫怨懟之意,對安妃也是滿懷善意絕無算計,求皇帝親自徹查來龍去脈,還她一個清白之餘,也給安妃一個公道!
因為是跟左右商量許久的說辭,倒是說的慷慨激昂很是能夠打動人心。
但皇帝鐵石心腸,隻是淡漠的聽著,半晌後將左右揮退,獨自對皇後說道:“你是高門貴女,按說駕馭底下人乃是自幼學起來的本事,可這兩年,延福宮被卷入風波,你都說你什麼也不知道,都是底下人瞞著你所為……那你想過沒有,為什麼其他宮裡的下人沒有這樣心生二意,就你底下的人頻繁出岔子?其他不說,貴妃出身比你不知道差了多少,你看絢晴宮出過類似的亂子麼?早先好像出過一次吃裡扒外,可貴妃最終還是全身而退,完全沒叫人拿住把柄!”
“你是朕之正妻,諸皇嗣的母後,也有這點年歲了,能不能稍微長進些,彆叫朕忙於政務之餘,還要為你操心?”
這話說得顧箴慚愧非常,想辯解又無從說起,最讓她心塞的是皇帝話雖然說得不好聽,但如貴妃所言,的確是沒有懷疑她是罪魁禍首的,隻是懷疑她能力罷了。
淳嘉似乎也是絕望了,歎口氣之後,沒再數落,隻疲憊道,“朕會讓雁引跟皇城司幫你查的,但是你自己也須得上心了。尤其是十二在朕跟前已經住了經年,這不合規矩。本來朕都在收拾東西送他回你身邊了,結果現在……總之等這回事情落幕,你就接他去你跟前罷。到底是你名下的嫡子,離開母後太久,隻怕孩子心裡也是委屈。”
顧箴聞言一驚,她雖然希望能夠跟十二皇子栽培感情,但也知道,不管是為了十二皇子的前途還是安全考慮,讓十二皇子繼續留在太初宮,甚至乾脆讓淳嘉親自撫養,才是對十二皇子也是對顧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