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襄若宧死了!”淳嘉麵色陰沉,環顧諸臣,“堂堂藩王,前些日子還親自給朕上了請安的折子,這會兒說沒就沒了,扶陽郡上下,都是乾什麼吃的?!”
諸臣看出皇帝動了真怒,都不敢作聲。
還是歐陽燕然上前勸了兩句,繼而說道:“扶陽王雖然恭敬,但聽聞私下頗好女色……興許與此有關?”
這當然是給天家母子遮掩。
實際上公襄若宧固然好色,畢竟年輕,哪怕夜夜笙歌,作為宗室子弟,底子擱在那兒,還不至於說這會兒就要猝死的。
關鍵是兩位太後也是高估了他這個底子,竟然當真叫人在府邸外跪了一天一夜!
這個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兩位太後爭執不下,誰都不肯讓步。
皇帝就算心裡偏袒袁太後,對於生母曲氏,到底沒有疏遠到完全不在乎的程度。
這一點,派去扶陽郡的使者心裡也是清楚。
問題是曲太後擺出敢忤逆她她就一死了之的姿態,使者哪怕明知道皇帝更支持袁太後,可也不敢說將天子生母逼死罷?所以隻能兩邊哄,誰都不敢得罪。
如此僵持下來,使者疲於奔命之餘,忍不住動了腦筋,就是攛掇公襄若宧出麵打圓場。
老實說,公襄若宧跟兩位太後並不算陌生。
畢竟這兩位太後跟天子的關係,注定他這個靠著天子欽點上位的藩王不敢得罪,甚至還得好好兒哄著太後。
所以自從兩位太後娘娘回去扶陽郡後,公襄若宧哪怕不跟她們住一座府邸,晨昏定省卻從來不敢有著懈怠的,而且還經常親自侍奉兩位太後用膳。但也因此,他成為兩位太後鬥法的工具之一。
比如說,奉茶時先給袁太後,曲太後立馬有話說;先給曲太後,袁太後現場翻臉……
總之就是特彆難。
公襄若宧當然不想再接這種夾在兩位太後之間的燙手山芋。
無奈使者也頭疼,為了儘快將事情解決,狐假虎威,恐嚇公襄若宧若是不肯幫忙,等自己回去帝京之後,必然會在皇帝跟前好好兒提醒!
由於淳嘉這兩年的一番操作,朝野上下乃至於宗親都很是忌憚,聞言之後,公襄若宧儘管不情願,卻也不得不絞儘腦汁為使者出謀劃策。然而論勾心鬥角,兩位皇太後都不是省油的燈。公襄若宧這種被母妃護著長大的年輕藩王怎麼會是對手?尤其礙著淳嘉,他天然就低了兩位太後一頭,那就更加彈壓不住太後們,反而被太後們反過來嗬斥了。
最後他就決定來一出苦肉計,就是直接跪到兩位太後居住的府邸外去求她們握手言和。
尋思著就算兩位太後心裡肯定對他沒多少感情,為了麵子,也是看在他這些日子的辛苦份上,也該有所緩和罷?
誰知道他低估了兩位太後之間的恩怨程度,袁太後跟曲太後或者沒有故意為難他的想法,但也肯定不在意他,又不想率先服軟,總之底下人兩邊都通知到了,可是無論袁太後還是曲太後都指望著對方先出來表態,自己當做什
麼都不知道……公襄若宧開弓沒有回頭箭,都在眾目睽睽之下跪過去了,那當然不能中途反悔,這藩王也是年輕,又對淳嘉過於懼怕,不敢糊弄,竟然硬生生跪了一天一夜,到最後昏厥過去,才被下人帶回去。
然後回去就病倒了,袁太後曲太後聽到這消息還沒當回事,以為隻是尋常的中暑或者勞累。
誰知道,當天晚上,這位藩王病情急轉直下,連次日的晨曦都沒看到,便宣告不治?
這下子事情可是鬨大了,本來遠支藩王病逝都是要奏報朝廷的,何況扶陽王一脈出了天子,格外引人注意,這位現任的嗣王,還是為了調和兩位太後才發病的,這……
扶陽郡的官吏,這會兒隻怕集體上吊的心都有了!
他們心急如焚,淳嘉也是壓力極大。
如果扶陽王隻是一個尋常藩王,人死不能複生,厚葬之後,禮遇其後嗣,區區一個遠支藩王,皇帝還是彈壓得住的。
關鍵是,公襄若宧是周王的親生子!
他的生母林王妃,雖然隻是續弦,卻深得周王寵愛。
林王妃可就公襄若宧一個親生骨肉!
為了給這唯一的孩子好前程,才想方設法,遊走斡旋,說服周王站淳嘉,從而為兒子爭取到繼嗣扶陽王一脈的機會!
本來衝著這個藩王爵位,林王妃基本上沒可能背叛皇帝。
她不背叛淳嘉,自然也會主動幫忙看住周王等人!
結果現在好了,人家唯一的孩子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