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第二日,雲風篁就因為“晚上貪涼開窗”病倒了,由於是風寒,怕過了病氣給皇帝,故此是不讓淳嘉入內探望的,隻說太醫講了,過兩日就好,讓皇帝彆擔心。
風寒不是什麼打緊的毛病,況且還有太醫侍奉在側,皇帝心裡倒也不是特彆的急三火四,隻是因為重視貴妃,心裡還是記掛著的。
所以回到醒心堂之後,就叮囑左右留意著點兒蘭舟夜雨閣。
於是就知道了貴妃既怕風寒傳給他,也怕風寒過給皇嗣,原本除了倆近侍外,都不許人近身的。
誰知道其他孩子也還罷了,糾纏了會兒也就聽話的乖乖兒散去。
唯獨秦王在門外長跪不起,說當初他跟晉王都染上天花的時候全賴母妃照拂,這會兒晉王年紀還小,他卻已經長大了,怎麼能夠不陪著母妃?所以也想親自侍奉母妃。
貴妃被其感動,卻是破例許他入內。
禦前近侍說道:“傳聞秦王殿下事事親力親為,以至於貴妃娘娘跟前的姑姑得同殿下搶著做事兒。”
這顯然是真正在照顧貴妃,而不是去當擺設的了。
淳嘉歎道:“這孩子是個懂事的。”
又想到當初天花那會兒,後宮封閉,與前朝隔絕,可見貴妃是真正為孩子們嘔心瀝血了,不然秦王怎會與貴妃這樣親近?
侍者們都是賠笑的附和,倒
是雁引當時也著了道兒,不在皇帝跟前伺候。
轉頭到了皇帝聽不到的地方,才狐疑問:“咱家怎麼聽說,當時貴妃娘娘雖然想親自照顧兩位殿下,卻為近侍所阻,並沒有近身?”
“……起初是這樣,後頭哪裡知道呢?”侍者看了看左右小聲說道,“總之諸位娘娘當時都是遭了大罪了。如今陛下這樣說,奴婢若是說了這話,回頭貴妃娘娘知道,怎肯與奴婢甘休?”
他們也知道皇帝可能誤會了,問題是這種事情說出來,皇帝未必會減少對貴妃的信任與憐惜,貴妃卻一定會記住他們的態度。
卻是何必?
雁引皺起眉:“往後若非陛下吩咐,少說些類似的話。不是咱家見不得你跟陛下賣好。隻是秦王雖然是皇長子,莫忘記皇後娘娘跟前還有嫡皇子殿下的。如今皇子們日漸長大,前朝說不得什麼時候又要議立儲君!到時候,你這會兒的一舉一動,不定回頭就要被報上去仔細斟酌!”
那近侍一驚,連忙拜謝他的提醒,暗自下定決心,往後如雁引吩咐,不是皇帝主動問,決計不多說某位皇子的好壞了。
雁引都能察覺到的事兒,皇後那邊當然也有所覺。
皇後不是淳嘉,看貴妃怎麼看怎麼好。
她是立刻懷疑上了雲風篁的病情的:“貴妃初入宮闈的時候,落了病根,以至於去歲才生下十五皇子。這中間調理身子骨兒非常的用心,故此這兩年,除卻謝氏出事之後打擊太大臥榻了幾次外,平素裡咳嗽都沒有一聲的。這蘭舟夜雨閣也不是頭一天住,怎麼會沒分寸的弄到風寒?彆是這會兒就打了不該打的主意,存心讓秦王表現出純孝罷?”
左右也覺得貴妃很可疑,問題是又不好去跟皇帝說,說了皇帝也未必相信,甚至會反過來讓他們閉嘴,不許汙蔑他柔弱的貴妃。
“要不咱們娘娘也讓兩位殿下儘孝些?”就有人提議抄作業。
但顧箴覺得這麼做也忒做作了,她本性直爽,哪怕在宮裡這些年,早已有些麵目全非,不到萬不得已,有些事情她仍舊是不樂意的。
可是任憑貴妃這樣為秦王揚名她也不痛快,最終決定跟家裡求助。
她爹昭武伯現下坐鎮鹽州,顧氏如今做主的顧老太爺打聽了一番,倒是覺得沒必要擔憂:“秦王純孝這事兒,如今前朝並沒有多少聽聞。看起來貴妃並非宣傳此事。要麼她還沒做好準備,要麼就是並未打算大肆張揚,隻教秦王在陛下跟前博取個好印象……若是前者,她掀不起什麼風浪來的,前朝本來也沒多少人會在這時候幫她;若是後者,那更是一件好事。這說明,秦王必定有著什麼缺陷,她這是未雨綢繆,想用純孝的名聲,為其遮掩!”
顧箴接到這消息,方才緩口氣,就讓人給蘭舟夜雨閣送了點東西,以示關懷。
結果也是不湊巧,皇後的人才到,陳兢出來招呼,沒說兩句話,就被裡頭的爭吵給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