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我聽過PG?One的歌,除了Du品、撩妹和鈔票,什麼都不是…這樣的歌天然不具備大眾流行性!”
“嘻哈是美國黑人對種族隔離製度的反抗,在不公正的待遇下,他們使用反社會、反精英的的方式表達追求自由、快樂的渴望,國內嘻哈歌手也難以理解黑人內心,他們能學的隻是外在——爛交、拜金、滿口臟話以及服飾,學的是鬥狠以及炫富。這幫人最多隻能流行一陣子…”
“…那我去隔壁房間了,你好好準備一下。”
“嗯。”
準備什麼?
當然是《奇葩說》的辯題咯!
……
《奇葩說》是個辯論節目來著…
馬東在2014年做出了這款破圈的網綜。
馬東確實挺厲害的!
其實他如果單純想賺錢的話,迎合大眾就好了:買版權,請大牌,大投資就足夠!
以馬東的人脈與能力,他當然可以這麼做,他卻沒有,並仍然很好的在綜藝感形式感上很好的迎合了大眾;另一方麵,馬東的存在決定了節目的深度…
《奇葩說》第一季的時候確實牛逼,有娛樂性也有思考性。
這檔以辯論為主線的節目,很擅長容易抓熱點——辯題可以自擬。
觀眾為活躍度網絡用戶,17~25的年輕人。
輸出一些比較奇葩能戳中一些內心柔軟的痛點,基本被紮一次就不管好不好看都追下去了。
但問題也有,《奇葩說》自從爆火以後,很多嘉賓,最典型的就是以馬薇薇為首的這些人抱團!
她們不是沒自己做過節目,米未想借著這個節目培養出來的網紅遍地開花,但無一例外基本都暴死,連片水花都激不起來。
但這幫人已經嘗到了流量的甜頭,又沒處去,就隻能繼續回《奇葩說》啃老。
其實就是拉幫結派,牢牢的把握住現有人脈和既得利益,搞圈子化!
這種霸占生態位的行為極大的壓製了新奇葩的更迭和成長,也影響了節目…
這群選手,不僅欠缺綜藝水平,也欠缺綜藝道德,且不止一次在節目上敷衍了事公然搞飯局文化。
但這群人都是你米未的人,你能咋辦?
所以,馬東後來不玩了,做起了《樂隊的夏天》還有《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了…
第四季…請來了何炅主持,找來了羅振宇、張泉靈,再加上蔡康永、馬東,每期五個導師+主持人,還得邀請飛行嘉賓,感覺主席位都坐不下了!
哦,沈良就是飛行嘉賓…
這期辯題是‘不給人添麻煩是不是美德?’
沈良一看到這個辯題就有點摸不著頭腦,因為‘給您添麻煩了’這個詞好像是日本人經常用的——“添麻煩”在日語叫做「迷惑をかける」,在日本的第一準則就是“不要給彆人添麻煩”…
不麻煩彆人是美德?
這踏馬不是做人的本分嘛?
幫你解決麻煩的才叫美德吧?
這有什麼好辯論的?
米未是不是腦子進水了?
這種辯題也拿出來討論?
然後上了節目,才感覺到自己的離譜,以及現場一堆人的扯淡!
是真的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