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等太子,劉徹故意走的很慢。
霍海在旁邊陪著。
而大臣們各有所想。
有的人沒見過這麼繁茂的市集,在看熱鬨。
有些人連煤炭是什麼都不太知道,在到處詢問。
有些人,在想自己怎麼搞這裡的房產,把自家生意做到這兒來。
而劉徹卻在詢問:“你看他們在想什麼?”
霍海看著百官勳貴:“他們在想怎麼賺錢。”
劉徹看著前方,一邊走,一邊:“大半個月過去了,如果是今天,你還會寫《阿房宮賦》嗎?”
霍海知道劉徹想要說什麼,尬笑:“都是誤會。”
劉徹背著手:“自從高祖以來,遷天下富戶豪傑修陵墓,為的就是把天下的財富帶到長安,遏製他們的發展。”
“如今你倒好,讓他們在長安也能賺到錢了。”
其實陵邑的事情霍海是知道的,但是霍海一開始沒想到陵邑是為了遏製地方豪強才發明的政策。
這個政策說簡單也簡單,而且很實用。
那就是,每一個皇帝上位開始就要修自己的陵墓,他們可以把陵墓修的特彆巨大,這就需要錢,而錢從哪兒來呢?遷徙地方上的豪強來修。
他們會把財富帶到長安來,在修陵墓的過程中,財富一流向皇宮國庫,二流向長安百姓。
如此一來,每一代皇帝都能削弱一個地方的豪強,如此循環,天下就不會有超級豪強誕生了。
而本來就在長安的勳貴和百官,把和這些豪強一起形成陵縣居住,是抱團取暖,為的是防止可能出現的敵人圍城。
不過說到底,修陵墓其實對維護大漢的統治是好事。
劉徹知道,以霍海的聰明,隻需要和本地人多接觸一下,就知道修陵墓是怎麼回事了。
當初霍海寫《阿房宮賦》諷刺茂陵的事情,劉徹又氣,又不能明牌說出真相。
今天劉徹專門問這個事情,就是要讓霍海因為愧疚而讓利。
但霍海根本不吃這一套,根本沒有在陵邑製度上多說,而是對著後半句回答:“陛下,我給他們機會來長安賺錢是好事啊!”
“陛下不是想要收商稅和車船稅嗎?臣來當惡人。”
劉徹:“這事兒用不著你來當惡人,有張湯。”
霍海:“嗬嗬,陛下,我說的商稅和張湯的商稅可不是一回事,我收稅的重點是花錢,而不是收稅。”
劉徹疑惑的看向霍海。
霍海:“陛下,收錢誰不會,張湯這種白癡都會。重要的是花錢,要把花錢花出花兒來,才能促進經濟繁榮。”
劉徹思索了一下,朗聲:“石慶!”
正在後麵和幾個儒生想辦法的石慶快步上前:“陛下!”
劉徹:“長安、萬年設縣不過幾天,氣象已經全然不同了,你服不服氣?”
劉徹不是問他服不服,而是找他抬杠來了。
果然,石慶:“陛下,讀書育人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管理一城一池一國,更是如此。”
“單從那麼幾天看來,長安縣的確繁茂,但這就好像平常人家過年關,把雞鴨都給吃了,等過一段時間,就窮苦了。”
“我們給萬年縣定的是長期計劃,直到最後還領先,才是真的領先。”
劉徹要的就是石慶這個回答:“既然你不服,那就繼續比下去,霍海懂經濟之術,你懂不懂?”
石慶:“經天緯地濟世救民,所謂經濟,其實就是教化……”
劉徹:“我是問你會不會算數,會不會收稅?”
石慶:“……”
劉徹:“張湯!除了從今日起,萬年縣收稅的事情由你負責,長安縣的話……”
劉徹還沒說完,霍海主動請纓:“陛下,長安縣臣自己來,不勞煩姓張的。”
張湯上前拱手:“陛下,臣絕對按時按量將萬年縣的稅收收歸國庫,供朝廷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