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化這個利好消息對於西域公司、匈奴公司實在是太利好了。
唯一的問題是,到目前為止兩家公司還沒建立起來。
很多人痛心疾首,如果此時自己已經手握西域公司的股份,那現在光是紡織工業化以及這些布料的公布,就足可以把西域公司股價推高十倍不止!
但可惜公司還沒建立起來,現在成了,如果還想要那麼多股份,自己需要投入十倍的金額才有可能。
這可真是讓人頭禿啊!
其中,最懵逼的是李廣。
李廣此時正在計算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
他的孫子李陵小聲:“棉花值錢了,我們隴西應該擴大棉花種植規模!”
李陵還挺聰明的,一下就想到了問題的關鍵。
但是,這是普通人對戰爭的看法,而不是老奸巨猾的人對戰爭的看法。
李廣擺了擺頭,用隻有李陵聽得到的聲音教育自己的孫子:“我們隴西應該大力種植糧食。”
李陵傻了:“爺爺,現在糧食產量比去年平均高出了五倍,要不是因為長安人口爆炸式增長,糧價應該至少下探到去年的三分之一才對。”
“咱們還種植那麼多糧食乾嘛?”
“雖然走水路咱們可以運送糧食到長安,但是彆的方向也在往長安運啊,而大力種植棉花,才賺錢啊!”
李廣擺了擺頭,自己的孫子雖然聰明,但還是太小了,看不清楚世界的本質。
“孫兒,西域公司的建立,就是為了打下西域,來種植棉花,來賺錢。”
“打西域賺不賺錢你爺爺我不知道,但爺爺知道賺打西域的人的錢,肯定很好賺。”
“為了掌握西域,接下來不斷會有人北上,這些人是需要吃飯的。”
“未來西域種植棉花,本地人吃什麼?就算通車,也是從西域往回運送棉花,而往那邊運送糧食。”
李廣很清楚這一點,小聲:“西域人少,水不夠人喝,隻能養那麼點人,現在還要種植棉花,哪有糧食給他們吃?”
“西域公司要發展,根本不是西域公司說了算,而是運輸公司說了算,先修路。”
“修路這事兒,我們參合不了,就算參合,也最多是小股份。”
“這糧食,卻會抬高價格。”
西域公司絕對不會吃撐了從長安購買其他地方三倍價格的糧食往西域送。
現在隴西的糧食價格是長安的三分之一,到時候就算賣三分之二的價格,也更吃香,因為隴西比長安靠近西域近的多,一來二去,就算價格翻倍,也比長安運糧食過去便宜一半以上。
而現在消息放出去,隴西的人肯定很多都開始種植棉花,這個時候李家種植糧食,來年到底誰賺錢?
其實李廣已經悟了一個質樸的道理,那就是農人會追風,什麼貴種什麼,種什麼第二年什麼就便宜。
所以,自己作為大片土地的擁有者,要種就反其道而行之。
堅決不能和普通人想到一起去。
如果自己和普通人種植的東西一樣,那李家再厲害,占據隴西天水隴南這些地方幾十分之一的地,能賺多少錢?
可如果自己出產的東西沒那麼大的競爭,自己就有定價權了。
李陵似懂非懂。
而李廣卻對如何發財有著深刻的認識。
人人都想要淘金,但其實淘金絕不可能讓所有人都發財,隻有淘金者中運氣最好的那幾個人能發財。
但!
給淘金者賣水的,給淘金者賣牛仔褲的,給淘金者賣牛仔帽的,甚至賣鐵鍬賣篩子的,都能發財。
人人都想靠種棉花發財,那給種棉花的人提供糧食,才是真正的發財之路。
李廣看了看陷入瘋狂的人群,擺了擺頭,這些人,腦子真的不夠清醒。
……
霍海其實等這天真的等了很久了。
在解決糧食問題之前,工業化就是個笑話。
本來大漢人口就不像元明清那麼多,隨便折騰一下,就給搞沒了。
本來糧食是夠吃的,甚至還有富餘。
但那有三個巨大的前提。
前提一,所有人每天隻吃兩頓飯。
前提二,戰爭頻率不高。
前提三,不能有大規模的流民產生。
但是,工業化的到來,必然會導致這三點全部出問題。
第一,要做工,特彆是至少八小時的重體力活,人就必須吃三頓飯,否則天生神力加耐力狂,都頂不住。因為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就算力量耐力天賦再好,不經過訓練,也就比最差的人有個百分之二十五的差額就算逆天了,所以不吃三頓飯,沒有一個工人受得了。
第二,工業化就是技術革命,技術革命就等於實力膨脹,實力膨脹,財富迅速聚集,導致大部分人手中財富比例變少,最終必然引發戰爭。因為道德本來就是人類設計出來‘騙’自己的,對於本能的趨利性是沒有壓製能力的。
第三,工業化,就會導致土地集中,就會導致大規模沒有地的人!
所以,在糧食產量暴漲之前,霍海根本不敢做出任何工業化舉動。
從去年到長安到現在已經一年了,霍海發明了很多東西,但真正工業化的東西,是一個沒有。
而現在,整個關、隴、關東,包括晉、豫全部完成了糧食產量暴漲。
目前整個北國,耕地數量,和明朝時期是不相上下的。
糧食產量和明朝是不相上下的。
但人口,隻有明朝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這就讓糧食危機短時間內徹底的離開了大漢。
這意味著,整個關中的人不隻是不會餓肚子了,也包括整個北方大部分區域,在不發生大天災的情況下,糧價已經低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但!
霍海當然不會允許‘穀賤傷農’的發生。
所謂穀賤傷農也是個笑話,百姓是不會當傻子的。
本來平時種植的糧食,就比自己家裡要吃的糧食多三倍。
納稅後,再換錢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甚至留錢修房子後,普通百姓的糧食剛好花完。
百年來這種自給自足已經在這個農耕社會形成了巨大的慣性。
那糧食降價後,百姓會做什麼?
因為糧價便宜,所以乾脆大甩賣?
那是最二逼的人才會想得出來的離譜答案。
或者說朝堂上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他們這麼說隻是為了忽悠皇帝相信這一點,從而保留高利潤。
事實上,糧食產量高了之後,農民會養六畜。
因為六畜既可以消耗多餘的糧食,又能做儲備糧,同時價格還比糧食高。
豬狗價格高,為什麼平時大家不養殖豬狗?
那是因為養殖豬狗的前提是全家人不會餓死,糧食要足夠!
生存,和爭利。
是兩回事。
任何農夫都知道其中的區彆。
進入而關中,就算人人家裡都養豬,養狗,甚至養十隻雞,糧食還是不可能消耗完。
但霍海提前就預想到了這個。
也沒有擔心。
原因就是這一年來長安人口的急速擴張,加上高收入群體全是體力勞動者,他們進食量非常大。
這兒又抑平了物價。
其三,劉徹一直在收割糧食儲存。
這是因為劉徹手裡錢太多了,所以他在市場上故意練手,故意用買賣來操控物價漲跌。
當然了,之所以一直把糧食當做訓練項目,是因為糧食可以在發生水旱災害時派出去救災。
正因為有這三個原因在,穀物產量暴漲了五倍,但實際上價格一直沒變化。
似乎一切都沒變化,多出來的產量被消於無形了。
但實際上,這叫做潤物細無聲。
糧食的大豐收,迅速群體性拔高了所有人的生活品質和物質豐富程度。
這直接拔高了整個人口的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這才是工業化的基礎!
霍海把紡織工業化的東西放出來後。
西域公司、匈奴公司的公示發生了變化。
因為牽頭的衛青知道,劉徹不是個能吃虧的主兒。
所以,公司重新進行了公示。
以衛青等大股東出資總計二百億,分彆占據兩家公司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劉徹占據兩家公司各百分之五十的股份。
剩餘百分之百分之三十的股份,進行原始股發行並允許在股票交易中心交易。
這個價格,比當初價格高出了五倍以上!
但他們的股份總量進一步縮小了。
同時,經營權也變了。
西域公司隻占據西域十年的經營權,同時卻增加了一個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修建權。
並且規定,每個收歸中央管轄的地區,一旦由西域公司經營滿十年後,就再度進行競標,如果同樣的標價,西域公司優先獲得經營權。
經營權比之前減少了十年,但增加了道路修建權,同時規定了經營權拍賣匹配權。
之所以這麼規定,是因為衛青等人實在是拿不出四百億。
不是說他們沒這麼多家底,而是湊不出這麼多現金。
還有,現在利好消息來了,西域的價值陡然拔高,那最開始初創時籌集的錢做什麼?
要知道百分之二十是二百億,還有那百分之三十的股票呢?
在發行當天隻可能漲,沒可能跌,最終能夠籌集的資金是要超過七百億的。
七百億到手,兩家公司要做什麼?隻是給朝廷提供錢糧,支援打仗嗎?
這可比預計的現金多出十倍不止啊!
最終西域公司結合了運輸公司的做法,修路!
這條路修出來後,不隻是公司內部可以用,還可以收十年的路費,最終把路權給朝廷。
所以,西域公司、匈奴公司,一共規劃了四條路。
其中一條是從隴西到敦煌的路,第二條是北平到草原山口的路。
第三條是河套以北鏈接馳道和黃河渡口的路。
第四條是貫通雲中到同關的路。
這四條路規劃的都是既兼容貨物運輸,又兼容戰爭。
最關鍵是,這四條路的修建,不是在長安,用不著開長安這麼高的工錢,開個三四百大錢一個月,都能召集不知道多少人。
那畢竟全是邊民聚集的地帶。
而且路也不需要像長安城內部一樣,動不動二十米七十米。
修個六米寬就行,這麼一計算,這幾條路修建後,兩家公司還能有不少錢,如果計劃有誤,還能再做調整。
而除此之外,還有第三個用意。
因為這投入實在是過於巨大了,如果做沒把握的事情,他們不敢做。
但是修建長安大道時,大部分貴族是參加了的。
他們知道修路後對經濟的提升有多誇張。
所以,他們一邊修路,等於把財富帶到了這些地方,這些地方的經濟自然是要發展的。
而他們可以先在這些地方進行土地收購,布置商業等活動。
到時候就算路修起來了,攻打匈奴和西域的事情出了問題,最終也能落下幾條路能賺錢不是?
首先這個路的項目就穩賺不虧。
至於西域公司最終能賺多少,那就不好說了。
這畢竟是個超大型資金集合的項目,要是虧,那可就虧炸了,而且還沒法停下,可能要持續好長時間的。
所以,最終兩家公司的公示,和第一次公示完全發生了變化。
但是這一次,劉徹又產生了疑慮。
這些地方修建路,劃算嗎?
如果未來修建鐵路,這些路不等於重複建設了嗎?
劉徹找到桑弘羊合計這個事情。
最終,桑弘羊敏銳的指出了關鍵:“基礎建設,本身能提升經濟活力,如果這條路修建好了,能夠吸引足夠多的人在這條路上從事商業活動,那自然是修建的很值得。”
“如果到時候商業活動過於多,以至於要考慮更高級的鐵路,那說明第二輪發展的時機到了。”
劉徹:“那萬一修建好了之後,這條路一直達不到承載上限呢?”
桑弘羊拱手:“陛下,如果這個地方商業不行,連混凝土路的承載上限都達不到,在這兒修一條更貴的鐵路,豈不是虧炸?”
劉徹恍然大悟。
劉徹哪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隻是一切發展都積極向上,讓劉徹有了一種隻要想發展,就沒有任何東西是發展不起來的錯覺。
一時之間忽略了發展上限的問題。
是啊,如果連公路上限都達不到,它一開始就不該修鐵路。
劉徹一開始想的是如果達不到上限,那修鐵路一勞永逸。
但問題是,鐵路這麼貴,為什麼不把鐵路修去有足夠貨運客運量的地方呢?
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後,劉徹終於對兩家公司進行了批示!
西域公司,匈奴公司,成立!
和預想的一樣,資金飛一樣的跑向兩家公司。
……
霍家小院裡。
霍海正在和木匠一起做新東西。
雖然博望苑以及拱衛的三府都修好了,不過霍家還沒急著搬進去。
倒是公孫家先搬了。
公孫家對比衛霍兩家,並沒有那麼富裕,所以老宅沒有怎麼改造。
沒改造的老宅,冬天可就冷了。
享受了地暖之後,再回去住那老房子?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衛君儒和公孫賀力主先搬過去了,美其名曰雖然博望苑太子還沒啟用,但先過去防備戒備。
最近這段時間,霍海和霍去病都在為來年的戰爭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