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大章)三百年大計(1 / 2)

大漢有活爹 長夜天高 12708 字 1個月前

劉徹其實聽到他們的話,並不生氣。

他們說的是真實的。

如果說這個真實的事情對大漢有巨大的損害並且無法修正,劉徹不會生氣隻會除掉說出真相的人。

但是這個真實的事情,的確是眼下的一個問題。

今天能來霍海婚禮現場的人都是些什麼人?

中央百官和貴族還有各大商業體高層坐在內廳。

長安百官軍方非貴族非將軍的中層將領,還有霍氏旗下大量產業的中層坐在內院。

而外院呢?衛霍家族的外圍成員,普通姻親,有合作的小企業長安城各行各業的後起之秀。

今天來霍府的人,可謂是整個長安百萬人中的人精們都來了。

大家都在聊這個問題說明什麼?

說明大家都認為大漢的領土膨脹是必然的事情,未來可能一二十年甚至好幾十年,擴張都是大漢的主旋律。

那麼,根據現在大漢實行的郡縣製分封製並行的體製,最缺的是什麼?

是使臣?百官子弟和穀梁學的人排著隊呢。

是將士?隨著大漢的經濟發展,中家家庭正在飛速膨脹,整個長安現在有四十萬戶籍數量(很多外地來的是單人戶),其中中家以上的家庭已經三十萬了。

在這兩三年都沒積累到十萬家財,那也太失敗了!

光是長安,就能隨時再組建一支至少十萬人的全良家子軍隊。

還有各地郡縣呢?煤礦上呢?現在可不隻是同關,同關煤礦的附屬企業全國到處都是。

成都呢?洛陽呢?

可以說隻要有必要,現在可以拉起三五十萬人的大軍,甚至還是優中選優挑出來三五十萬人,還不是誰想去就能去的。

不缺將士,不缺使臣。

所以缺的是什麼呢?

外院的賓客們很輕鬆就找到了問題的關鍵。

關鍵在於劉徹生兒子太慢了。

那些剛剛打下來的重要領土,未來有大產業的,能不封王過去嗎?

想想匈奴現在左中右三部,目前僅僅是漠南的中部這一塊,還沒開始開發呢,年利潤就幾十億大錢了。

這稍微開發一下,幾百億有難度?

這麼高的收入,如果沒有一個劉家血脈的人坐鎮,難道整個漠南建立郡縣,讓郡縣官員管理?

那匈奴公司和郡縣官員串通一氣的可能可就大大增加了。

所以,漠南至少要封三個王過去。

漠北怎麼辦?如果明後年肅慎和鮮卑完全投了,也需要拆分,需要郡縣分封並立怎麼辦?

光是這個地方,就把劉徹的親兒子用光了。

西域怎麼辦?

百越幾國拿回來後怎麼辦?

滇國?

緬?

天竺?

大夏?安息?

現在大漢的主要矛盾是飛速增加的領土和劉徹低下的生兒子效率之間的矛盾。

聽起來像是個玩笑話,但實際上這對於這個時代來說,是真諦啊!

除非研究院能搞出一種三天內就讓消息從大夏到長安一個來回的新科技。否則就必須要有王族去這些地方坐鎮。

以前沒派去,那是因為西域漠南這些地方對大漢的眼光來說,純屬於鳥不拉屎。

但現在,西域那邊棉花種植在即,漠南這邊綿羊養殖數量今年的目標是翻幾倍。

這經濟如果失控,足可以在任意一個地方,誕生出顛覆大漢統治的經濟力量。

這個問題,也是劉徹應該思考的問題了。

往人群中走的劉徹拍大腿:推恩令推早了!

時代變化太快,以前的好政策,突然變成絆腳石了!

劉徹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越思考越覺得出問題了。

現在大漢擴張的太快了!

如果沒有宗親,那未來必成問題!

因為,人的野心是無法抑製的。

劉徹早在很多年前,就開始環視天下,甚至在漢初,遷徙豪強修建陵墓,就是避免出現任何不在朝廷掌控中的大勢力。

但是隨著商業的發展,這一套失靈了。

怎麼?以後的陵墓不修建成山,直接修建成山脈了?要不然遷徙豪強來,錢怎麼花的光?

如果一些重要資源產地沒有宗親坐鎮,怎麼防備反叛勢力?

萬一有人搞出了槍械呢?

如果有宗親勢力,就隻用盯著宗親,沒有宗親,盯誰都不知道。

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

一直在思考問題的劉徹,需要人參考。

但是眼下看過去,這個問題不好給任何人明說。

等了一會兒,劉徹發現現場的人都在組織儀式,反而霍海自己閒著。

劉徹慢慢悠悠的晃悠到了霍海身邊。

霍海正在那兒偷吃糖呢,被嚇一跳。

“哎喲!”

“陛下,嚇死我了!”

劉徹雙手揣進了袖子裡左右看了看,小聲:“談點要事。”

霍海狐疑。

劉徹很快就拉著霍海到了背離人群的地方。

新婚當日,老丈人耳提麵命,實屬正常。

誰會想到,此時此刻,決定並且左右全球未來三百年命運的談話正在發生。

劉徹把聽到的話還有自己的想法都告訴了霍海。

“現在,長安城的普通商人都想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再厲害,腦子再好使,也不過是百萬之家最多千萬之家,還不是真正的,大人物。”

“他們都明白這個問題了,那麼群臣又怎麼會沒看這個問題呢?隻是礙於槍械的凶猛,無人說而已。”

“但這個平衡總會在有人搞出槍械時打破。”

一直沒有人搞出槍械,那大漢朝廷就穩得一批。

一旦有人搞出槍械,那就等於‘神流血了’。

流血的神就不再是神了,未來就會有人前赴後繼的嘗試造槍。

造槍的潛台詞就是造反。

等時機一到,自然就發生了。

霍海:“陛下想考慮分封的問題?”

劉徹:“現在無非兩個做法,停止一切擴張,等消化掉現在打下來的領土,然後再繼續擴張。”

大漢之前才四百來萬五百萬平方公裡,現在的麵積至少一千三甚至更多,畢竟丁零往北的區域壓根沒人,隻要大漢想要,隨時都能擴張到兩千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麵積。

但是這個提議立刻遭到了霍海的否決。

“科技發展是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過程,土地擴張也是,如果我們的發展一直壓著科學傳播的速度繼續,那麼全球沒反應過來之前,就全部屬於大漢了。”

“如果我們一停,那變數就來了。”

劉徹聽到霍海的說法,也是點頭:“就算隻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們也不能賭,但是如果繼續擴張,要麼就需要一種快速傳訊手段,要麼就需要分封。”

霍海:“陛下,大漢核心疆域,修建鐵路,鐵路沿途可以沒有分封。”

“鐵路沿途之外,乃至未來打下來的領土……必須分封。”

其實霍海想要說電報和電話的事情。

但是!

不可能。

電話電報無論哪一種成型,那至少都是電力體係成型後的事情。

這需要時間。

但是現在大漢缺的就是時間。

一統全球這種事情,那就是不能停息,隻要一停,後麵就複雜了。

這麼大的地盤,未來會有多少利益相關方參與朝堂的鬥爭?

數以百計?千記?

這麼多人在一起爭吵,能發生什麼抽象的事情霍海都不敢想。

現在的大漢單論在全球的比重和威懾力,是遠超過前世米國的,而無論是朝堂環境還是到的情況,也都和米國有相似之處。

這個時候一旦停下,沒有一個統一的聲音,那接下來就麻煩了。

就是要讓沒有任何人去思考一統全球這事兒是對是錯,天命說是否有問題,沒人考慮清楚之前,就已經完成了一統,成了定式。

那想也沒用了。

統一的全球的思維率先植入了所有人的腦子裡。

到時候就算是各方勢力爭鬥,也不會有人拿這方麵的事情做文章了。

所以,在這個時刻,必須用分封製來搶時間,是沒辦法的事情。

雖然這一套可能也就頭二十年有正麵作用,後麵幾百年都是分封的貴族趴在體係上吸血。

但沒辦法,曆朝曆代的建立不都是這樣的?

霍海:“如今有兩個辦法。”

劉徹看向霍海。

哦?這個無解之題,居然有兩個辦法解決?

霍海:“第一,收回大漢在中國範圍內的所有封國領土,把所有宗室往外封。”

“第二,在侯爵之上,再加一等爵位,讓外姓人可以統治更大規模的封國。”

這兩個辦法說出來後,劉徹沉默了。

劉徹不是想不到這兩點,而是不敢想。

原因也簡單。

第一種辦法,把中國範圍內的所有宗室封國收回,給他們全封到現在的國境之外去。

聽起來好像是好事兒。

一能夠解決他們能夠威脅大漢皇室的統治的問題,二能夠收回富裕的核心領土把他們搞到窮鄉僻壤去。

但有個壞事。

壞事就是中央之國沒了宗親,剩下的可就全是外姓貴族了!

第二個解決辦法是一樣的。

在現在的侯爵上增加一等爵位,比如萬戶侯另外封一個爵位,和侯爵拉開差距。

但這樣一來,就意味著外姓不可封王這句話成了空談。

一個超級侯爵的確不是王,但和王有什麼分彆?無非就是名義上不是王罷了。

這兩條無論是哪一條,都意味著皇帝對於未來大好局勢的掌握力度的下跌。

但這個生意困難之處就在於,倘若一點權力都不往外放,那大漢一統全球本身就不成立。

如果不擴大貴族的權利,那就不存在一統全球。

這個問題劉徹老早就想清楚了。

發展經濟靠資本,統治領土還得靠宗室。

如果是大商人們來維持統治……

那麼為了賺錢,他們會不會在鞭長莫及的地方,搞新國度新大統呢?

這是必然的。

彆人不知道,劉徹還不知道這發展經濟的這三年出了多少離譜的血腥的讓人大跌眼鏡的案子和奇葩事情嗎?

霍海看劉徹不說話,繼續:“陛下,我們繼續分析這兩個舉措的好處和壞處。”

“首先收回宗室在中央之國的封國領土,是很容易的。”

“隻需要給新封地百分之一的商業稅使用權,他們屁顛屁顛就答應了。”

按理說,封國領土的稅收全都是屬於分封貴族的。

但是!以前大漢沒有商稅,商稅都是臨時搞得。

而搞商稅的時候,劉徹就已經掌握槍杆子了。

所以,劉徹說全大漢的商稅都屬於朝廷,隻有農稅屬於貴族們時,貴族們是沒有意見的。

他們甚至在想:我靠陛下沒給我整死就是好的了,居然還把農稅留給我。

現在的情況是,大漢一年的產值,一年的稅收,已經是個秘密了,除了劉徹之外沒人知道,就算是霍海,也隻能猜個大概。

但是不用猜的是,光是股票交易中心,一年就要上百億的稅。

簡單來說,農稅在商稅麵前已經一文不值了。

所以除了跟上了第一波開始做大生意的那些貴族和宗親之外,絕大多數宗親現在入場已經晚了,他們都沒有資本能做大生意了。

要做運輸類生意的話,他們的對手就是同區域先發展的其他貴族。

人家滾雪球,資產個頂個的上億十億,現在才起步的人手裡有個千萬現金那就不錯了。

大部分貴族生活奢侈,真要一次性拿個千金出來,真拿不出來。

畢竟他們不是曹襄這種繼承來就富得流油的存在。

所以,要上車,換封地多百分之一的商業稅絕對是他們的機會。

隻要換封地,那就能依靠商業稅過好日子,甚至用商業稅作為資本,自己跟上隊伍,和中山王劉勝趙王劉彭祖一類的先吃螃蟹的競爭。

所以,他們肯定是願意的。

更何況,現在火車和槍擺在這兒,距離長安太近反而不妙,完全耽誤自己過好日子。

現在的局勢,有誰和之前的劉安劉建他們一樣,還想造反啊?幾個腦袋夠不夠左輪一輪崩啊?全家夠吃一加農炮嗎?夠的話,全家頂不頂得住開花彈?

所以,他們是鐵願意換的。

離開越遠越好,日子越舒服!

而且,因為太遠,以後大漢對於貴族法度的限製,包括不能亂殺人一類的限製,恐怕隻在中央之國範圍內實行了。

出了蔥嶺和海岸線,你愛乾嘛乾嘛。

被高壓政策管了二十年的貴族們二三四五代們,恨不得馬上扛著火車就搬家。

霍海講了這個問題後,又開始講爵位的問題:“如果要在侯爵之上加一等的話,恐怕就是要重啟公爵了,公國要重新出現了。”

“好處是,外姓貴族的封地,從虛擬的國,變成了真正的有體係可以管理的範圍很大的國。”

“公國內部有自己的軍隊,可以暴力鎮壓剛剛被吃掉還不服大漢管轄的那些夷胡。”

“壞處是,如舅舅衛青還有大哥霍去病這樣的公爵,在安息,大夏這種地方,不出十年就可以發展出比安息大夏強大十倍百倍的國家。”

“這個國家是否會威脅到大漢,臣不好說,不敢作保證。”

“準確的說臣敢保證,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一定會有人反叛。”

大漢朝,此時有資格封公的是哪些?

平陽侯曹襄!

平原侯衛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