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心靈手巧的小仙男(十八)(1 / 2)

() “卻說那瑤光仙君, 姓蕭名鸞字璧人, 仙壽已有上千年, 籍貫早已不可考證,世人對其生平事跡所知, 不過十之一二。但其少年成名, 天資奇絕, 卻是有目共睹, 後被九州大陸修真門派的領頭羊——尋仙宗, 奉為老祖, 輕易不理凡塵俗務,一向心如止水,隻管閉門修煉。

奈何,世間事兜兜轉轉都逃不出一個緣字,瑤光仙君如此驚采絕豔的風流人物, 千挑萬選, 好不容易收了一個徒弟,誰知竟碰上了一個冤孽,你們道此人是誰?正是千年前由瑤光仙君親手製服, 關押在尋仙宗秘境內的大妖白檀!”

臨江矗立的三層紅木茶樓內, 鬢染秋霜的說書人一拍驚堂木, 緩緩將早已爛熟於心的掌故吐出。隻可惜, 他雖賣力,四散的茶客們卻一點不捧場,唯有稀稀拉拉的幾句叫好, 大多數人都對這樁舊聞早就耳熟能詳,實在激不起一點點興趣。

不錯,十年前的事,可不是舊聞嗎?

即便那瑤光仙君曾經風光無限,高不可攀,但他與原魔教首尊風白羽關係匪淺,又同大妖白檀糾纏不清,甚至在徒弟自爆身亡後,於無極魔宮立地成魔,以“法天象地”“隻手遮天”等一係列奇門秘術,儘誅逼迫白檀自絕之人,除了尋仙宗上下一乾人等僥幸得以保全,其餘人無一幸免,瑤光仙君竟是絲毫不念舊情!

據傳那一日,無極魔宮坍陷,土地大塊龜裂,海水倒灌,險峰轉瞬間夷為平地,天地為之變色,蕭鸞立於高山之巔,素手輕撥,翻雲覆雨,百鬼哀嚎,群獸拜服,方圓百裡內的修士無不望風而逃……

那真是一段噩夢般的經曆,有幸遠遠觀望當時情景的人,莫不對此事三緘其口,除了隻言片語,蛛絲馬跡的流露外,無人知曉詳細經過。尋仙宗倒是清楚來龍去脈,但是那掌門蕭道宗回宗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達封口令,禁止門人談論此事,還將落雲峰含光殿封了起來,設下禁製。

因此,世人雖然知曉那美色惑人的上古大妖重現於世,後又快速寂滅,瑤光仙君衝冠一怒為“紅顏”,但之後卻徹底失了蕭鸞的音信。

十年生死兩茫茫。

大妖白檀死後,蕭鸞無懼天道懲罰,以即將飛升的半仙之體,放棄堅守了上千年的大道,手上沾染上百條人命,此後再未回過尋仙宗,也未曾公開露麵,整個人銷聲匿跡,隻留下無數亂紛紛、亦真亦假的傳說。

為著此事,蕭鸞相當於自毀前程,名聲也毀譽參半,有人尚感念他除妖降魔的豐功偉績,敬稱一句瑤光仙君,為其辯解,聲稱其中必有誤會;有人師兄弟殞命於蕭鸞劍下,痛罵他是魔頭,必定躲不過天譴……

眾說紛紜,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蕭鸞、白檀等人的事跡早就婦孺皆知,說書先生還拿這一出來攬客,也無怪乎大家反響平平,隻打賞一些銅板了。

說書先生歎了口氣,將銅板一枚枚撿起來,茶樓內的客人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閒談,權作是打發時光,靠窗一玄色衣衫,豐儀瑰瑋的青年獨自品茶,僅僅一個背影就顯出高華氣度,莫名有種超然物外的冷冽淡然。

茶樓裡來來往往,魚龍混雜,說書先生自詡活了大半輩子,三教九流的人見識過不知多少,旁的本事沒有,一雙飽經世事滄桑的眼睛卻磨練得十分精明,略一端詳就認定玄衣青年必定是人中龍鳳,雖然看不到正臉,但想必也是俊美雅致,霞姿月韻。

說書先生端著托盤過去討賞,也是有意見識一下那玄衣青年的長相,孰料這一看卻讓說書先生大失所望,隻因這人長眉細目,鼻低唇薄,實在是一張平平無奇,扔人堆裡就忘的麵皮。

平心而論,這張臉溫潤和氣,麵團子一般不露鋒芒,雖然庸常,倒也算不得難看,隻是太過平凡罷了。

說書先生慣常奉上笑臉,說了幾句吉祥話,對方出手十分豪闊,直接扔給了他一塊靈石,按照兌換比例來說,可比給銀子還大方,說書先生喜得前俯後仰直打跌。

說書先生待要退下時,聽得那玄衣青年淡淡問了一句:“聽說這無妄城內有一件無價之寶,你可聽過?”

無價之寶?說書先生眼珠子一轉,笑道:“客人說的可是那世間唯此一粒,絕無僅有的聚魂珠?不瞞您說,不但遠道而來的貴客好奇,我們無妄城內的老老小小,也都想著開開眼界呢。隻是這聚魂珠妥善珍藏在城主府內,城主看得跟命根子似的,旁人哪能接近。”

玄衣青年不置可否,坐了不到半個時辰就離開了。

隔天無妄城內就炸開了鍋,一隊隊甲胄持刀的衛士,晝夜不停地巡護,遇到陌生麵孔就盤查,說是聚魂珠失竊,城主莫無忌氣得咬牙切齒,誓要將那賊人碎屍萬段。

“這也太巧了吧……”說書先生暗自嘀咕了一句,怎麼那玄衣青年前腳打聽,後腳聚魂珠就被人神不知鬼不覺地盜走?說書先生不敢深想,本著明哲保身,小心駛得萬年船的信念,閉緊了嘴巴一問三不知。

茶樓名喚“臨江”,百年老店,年久失修,之前一直不大景氣,說書先生也隻求個溫飽,勉強能夠養家糊口。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起,緊挨著臨江樓新建了一座足有五層高、四角飛簷的閣子,售賣衣衫布匹,兼帶各類精巧飾物,如帕子、香囊、荷包、扇墜兒之類,應有儘有,看起來比彆家都要風雅討喜。當然,價格方麵自然也要高上兩三成。

饒是如此,那座“天巧閣”的生意也十分火爆,每每開門必定供不應求,夫人小姐結伴而來,笑語盈盈,門庭若市,為了一塊頭巾大打出手,險些反目成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