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拿了自己的出場費已經走了,不再需要李微跟前去伺候將就,累得跟個丫鬟似的。
不到四十分鐘的節目足足做了將近一個半小時,效果怎樣還得看後期的剪輯。
她走進了辦公室,伸手扯掉了脖子上係著的彩色絲巾,第一次感覺到做錄播節目也是這般的辛苦。
她剛坐下不久,吳銘就進來了。
“第一期節目還算成功,辛苦你了。”..
李微道:“感覺比做半個小時的新聞播報還要累。”
“第一期就請了這樣的嘉賓,確實頭疼了些。不過總算是個好的開端,習慣了就好了。周五晚上九點半播出,就看效果如何了。對於這檔節目,上麵可是花了大力氣的。下一次要請的嘉賓是個有名的曆史教授,我們要做一個關於一個朝代的文明講座,你做下準備。”
吳銘將那位曆史教授的資料丟給了李微,李微拿過來看粗略的看了一眼,關於曆史的專題,或許她能超常發揮。
接手了新的專題,她立馬開始了準備工作。去市裡的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網絡上查詢那位教授的一些情況。做文化訪談類的節目,主持人的風格需要沉穩,要充當電視機前的觀眾,引導嘉賓科普一些文化知識,或是倡導某種行為。不能做太多逾越的事。這個度在做完第一期節目後,李微已經有深刻的理解了。
很快的到了星期五這一天,李微早早的下了班,回到租住的地方吃過了晚飯,打開了電視機節目調向了自己所在的那家電視台,然後等待節目的播出。
她一人躺在沙發上,竟然顯得無比的緊張。畢竟許久沒有出過鏡了,又是全新的節目,不免有些患得患失的。
廣告一播出,短暫的開場曲響起,欄目的標題打了出來。她在燈光的追尋下從後台走向了前台。步子邁得堅定,一步步的很是踏實。其實那天的演播室的地麵有些滑,她又穿的是新鞋,剛上場的時候就擔心會不會摔跤。
她做了一個簡短的介紹後,便請出了今天到來的嘉賓,石姓的女作家。
李微緊張不安的看著屏幕,一麵拿出了個小本子,將自己發現的問題都一一記錄了下來。例如詢問的句式會不會過多了一些,不必要的肢體語言是不是有些多,可能做慣了新聞主播,對於念稿子時的語速有要求,這種要求放在人物訪談節目裡就顯得有些過快了。這裡尤其要注意,李微在本子上劃上了著重記號。
李微一麵看一麵記錄,等到半個來小時的節目結束後,她的小本子上依舊密密麻麻的記錄了許多。
告彆語出現時時,李微和那時候的自己一樣都大大的鬆了一口氣,第一期節目也算是圓滿結束了,這個開端到底如何,觀眾的反響如何就看明天的收視率了,她也做好了被領導叫去訓話的準備。
節目剛結束,她的手機鈴聲響了起來,李微拿起來一看,卻見是條短信。
短信上隻有寥寥數語:“新節目很不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