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研究所。
天色已暗沉,老教授本來是要下班,隨後翻開《醫學學報》這期的期刊,他記了時間,忘了要下班。
熱血沸騰了。
“基因工程製藥,DNA重組。”
“靠發酵將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的基本原理有機的結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小黃,你去了解一下這個漢城大學的老師。”
“好的老師。”
……
某南方藥科大學生物製藥實驗室。
“酶製劑的來源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以微生物為主,酶的分離純化,酶和細胞的固定化。
還有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的提取工藝,我們學校化學製藥那邊似乎達不到。”
“老劉,漢城大學的藥學係已經這麼先進了嗎?還有生物研究,我們不是國內首個生物製藥的專業學科嗎?
這個陳勤之是哪個國家留學回來的?”
“給我看看。”
……
此時此刻,某個在美國的留學生。
“酶的提取,細胞破碎,稀酸、稀堿溶液提取…,沉澱分離……
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的化學工藝技術。”
看著論文,年輕男孩喃喃自語:“國內的醫藥已經發展這麼快了嗎?看來,我也該帶著技術回去了。”
……
醫學學報這期的全國發行達到了9萬冊,其中一半被郵寄去了國外。
這是《醫學學報》從1979年創刊以後,從未有過的銷售,甚至近乎超越了近幾年的總銷量。
《醫學學報》的那篇論文火了,陳勤之也火了。
編輯部那邊的電話接不完,醫學科學院和協和醫院也是接不完的電話,看不完的信件。
都是衝著陳勤之這篇論文來的。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說他瞎胡扯,說中藥才是未來大趨勢的聲音也很不少。
漢城大學。
周昌平的辦公室,還有梅盛林的辦公室,兩人的電話也被打爆了。
都是來跟他們確認,陳勤之是不是漢城大學的,問漢城大學是不是準備申請獨立的生物製藥係?
1990年,漢城大學還沒有獨立的生物製藥係,全國內有獨立學科的大學也隻有一兩個,其他都是籠統的和中藥、化學製藥並在一起為藥學係。
“老周,陳勤之是你們學校的老師吧,年輕人很有想法,很有創新。”
“王部長您說的是,確實是個很有想法的年輕人。”
“他這篇論文很不錯,你們學校有人才,你得好好利用起來,得好好發展。”
“一定,我們一定會的。”
打電話過來的是衛生部的一把手,他是醫藥出生,看到陳勤之這篇論文,就覺得我國醫藥會有大搞頭,大進步。
所以,電話馬上打過來了。
接完衛生部的電話,周昌平的臉火辣辣。
自己還想壓著陳勤之這篇論不讓發,結果這篇論文反響這麼大。
這讓他的臉往哪擱?
比起陳勤之給學校帶來的榮譽,周昌平更後悔自己當時沒有把他壓下去,讓自己打了臉。
“老周,你們學校這次可要被表大彰了,你得請吃飯。”
“盛林,那個提出生物製藥會成為大趨勢的陳勤之是你們學校的嗎?這年輕人很有想法嘛。”
“老周,你們學校那個陳勤之很不錯嘛,你把他借給我們學校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