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臨問:“二十萬,勤之你看二十萬成嗎?”
二十萬?
90年代初,漢城大學老師的工資普遍是400塊左右,這是穩定工作的。
沒有穩定的工作的,工廠裡的工人收入更低。
二十萬,對那時候的大部分人來講,是天文數字。
他們一輩子都不敢想。
就算是30年後,20萬也是大部分人拿不出來的現金。
如果不是重活一次,陳勤之覺得自己也許會被這二十萬震撼吧。
眼下,他隻是對孫福臨說:“孫總,這不是錢的問題,我沒想過賣技術,要不孫總你再等等吧,等你們就會從其他地方搞到技術了。”
孫福臨要是拿到技術了,他可以賣很多個20萬。
不用開始製藥,憑借著這份技術都可以發一筆橫財。
陳勤之沒有答應,孫福臨也不生氣,笑著多伸出一根手指:“30萬。”
這時,孫福臨商人的本性已經完全露了出來。
蔣恒生還是看著陳勤之:“勤之。”
30萬不是大數目,但對於陳勤之這樣的出身的人來講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
他不要再多想了,答應了吧。
陳勤之望著孫福臨,蔣恒生在旁邊提醒:“勤之,可以答應了。”
蔣恒生的勸,陳勤之一笑道:“孫總,你應該比我和恒生更清楚,如果今年內能把a-葡萄糖苷酶抑製劑提取出來,往後幾年大康醫藥的銷售額將會以千萬,或者以億為單位計算。
30萬?你這生意也算是空手套白狼了。”
1990年,我國還沒有加入WTO,這些製藥廠如果拿到技術,將會瘋狂的進行生產,然後對內銷售,對外銷售。
借著仿製藥研發也需要的三四年時間差,孫福臨早就賺得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