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真好啊。
駱一航開車帶著齊若木抵達德陽種植基地的時候,正好趕上了川渝難得的大晴天。
足足兩百畝豌豆田,一望無際。
在陽光的照耀下展現出一片翠綠的海洋。
這片田野是如此的廣闊,仿佛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儘頭,與天空相接。
田壟之間,豌豆的藤蔓纏繞著,勾連著,手拉著手,肩並著肩。
微風吹過,仿佛有了生命,藤蔓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響聲,低語著豐收。
駱一航種田一年多,現在太喜歡這滿目的綠色了。
停下車駐足看了好久。
兩人這才重新開車進入基地園區,一路來到生活區。
這片園區的生活區很小,一排紅磚平房而已。
門口處,時娟、淩同傑、羅宏誌,還有種植基地本來的老板王紹鵬,也是杜教授帶過的研究生,齊若木的師弟,已經在等著迎接了。
按照傳統點的說法,齊若木、淩同傑他們算內門弟子。
王紹鵬屬於外門弟子。
其實是人家畢業之後沒搞科研,出來創業了。
駱一航下車,先跟本地主人王紹鵬握手,“王總,又見麵了。”
然後關照自己的員工。
看起來這段日子辛苦啊,時娟和羅宏誌都瘦了一圈,而且冬天好不容易養白的膚色,又黑了好幾個度。
“時娟,辛苦了,回去讓褚傑給你好好補補。”
“羅宏誌,辛苦,乾的不錯。”
淩同傑則在齊若木那邊。
全都見過一麵之後。
地主王紹鵬邀請大家進到平時他們吃飯的地方,暫時充當會議室。
都是年輕人,也不搞什麼繁文縟節,坐下之後直接說正事。
時娟主講。
介紹一下這兩個月他們的試驗過程。
“剛過來的時候,王總已經把田都收拾好了。節省了很多時間。”當麵先感謝。
“最開始第一批,種了四十畝,其中二十畝是用的普撒方式,隻做了簡單開溝。剩下二十畝,則使用三壟栽培技術,將地塊分為壟底、壟體與壟溝3層,並且每兩畝試驗一種起壟方式,寬度從一米五到五米,間隔從五十公分到兩米。”
“嘗試下來發現普撒大田方式雖然成本最低,但是測量土壤養分後發現,中間區域固氮效果較差,我懷疑是豆科密集環境下二氧化碳濃度降低造成的影響。”
“第二輪我又嘗試了減少氮肥的投入,期望發揮共生固氮的優勢,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結果發現效果不明顯。”
“不過出於成本考慮,還是普撒的方式最省,節約的人力和機械成本完全可以覆蓋中間區域增加的肥料。”
“起壟種植則更適合小地塊……”
之後還有純人工種植方式、小型機械輔助方式,施肥補肥數量間隔,用肥類型,土壤濕度需求,許許多多。
而淩同傑和羅宏誌過來之後。
羅宏誌扛起了大田裡的工作,淩同傑能分擔土壤實驗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