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美食需要交流(2 / 2)

彆說菜係了,本地特色菜都沒有幾個。

主要是從古至今物產都夠豐富,也一直都很封閉,生活在這裡的人悶頭自己過小日子,還不咋缺吃的。

對外不交流,對內也沒有什麼開發美食的欲望。

丁蕊就跟駱一航說過,丁蕊的爺爺,六十年代末從帝都過來蓋三線廠的時候,本地人連豬肝豬心都不吃的。

那可是六十年代啊。

丁蕊爺爺他們一幫帝都人,從老鄉家裡買豬肝豬心這些下水,一分錢能買一堆,豬肺直接贈送。

買回來支起大鍋,撒上從家裡帶來的調料,有燒餅豆腐就做鹵煮,沒有就做吊子,給他們吃的美啊,連著念叨了好幾十年。

後來本地老鄉學精了,從一分錢漲到兩分錢,最後漲到五分錢。

再再最後,本地人也學著吃下水了,價錢就變得跟帝都差不多,好日子沒有咯。

丁蕊說這個事的時候,駱一航還問過爺爺,爺爺說當初都不吃內臟,殺豬宰牛的內臟要麼喂狗,要麼釣魚,覺著腥,臭,也不會做。

後來建三線廠的時候發現來的北方人竟然花錢買,可把他們美壞了,掙了好多錢。

然後村裡人要去幫著蓋廠子,大生產。

桄桄爺還有駱一航爺爺他們,就把做內臟的手藝學了過來。

但是吃的次數也很少,駱一航的印象中,家裡做內臟,豬肝啊大腸啊牛雜啊的次數,一隻手就數的過來。

市裡的飯館飯店也很少見內臟。

等等,等等……

駱一航好像抓住了什麼……

美食需要交流。

近些年交流的可不少啊。

抗戰時候。

三線時候。

全國各地的人都來過。

還待了不短的時間。

就像駱一航家,平安溝,就被帶著有了好多北方習俗,比如每逢大事吃餃子,比如喜歡炸的東西,比如春味吃炸花椒芽,比如會做內臟了。

而丁蕊他們家,帝都來的三線廠工人們,也被影響著吃火鍋,吃麵皮,吃菜豆腐。

拿辣鍋涮羊肉片蘸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就是丁蕊的最愛。

所以……

“王書記,咱們市裡應該有各地的美食的,恐怕還有許多跟本地相結合的吃法,隻不過沒有流傳開而已,如果把那些發掘出來,應該會挺有效果。”

王書記好奇了,“咱們還有這種?還很多?”

“可能會很多。”駱一航回答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咱們這裡遷來了得有上百家三線廠吧,幾十萬人。都是從全國各地來的。每個廠子,都有一個到幾個本地的支持村,交流的多了,互相借鑒,恐怕會產生不少新菜肴。”

然後駱一航將自己的經曆說了一遍。

一邊說著,一邊思路清晰起來,有主意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