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折節下士,鳥則擇木(1 / 2)

如此一夜無話,轉眼就到了第二天。

下午時分,到了約定之時,劉備便帶著趙雲、秦瑱與一眾隨從朝著劉曄家中行來。

須知古時候拜會,除非有熟人引薦,不然都要注意時間。

定好時間之後,又需要準時抵達。

劉備前來拜會,劉普府內早已張燈結彩,與府外等候。

見得劉備前來,劉普自是上前見禮,笑道:

“今聞貴客遠來,特來迎接,老朽劉普,見過使君!”

劉備見得劉普須發花白,不敢托大,急忙上前扶起道:

“君乃長者,不可如此,備此來拜見,豈可讓長者行禮!”

他一邊說著,扶起了劉普,又對之行了一禮。

劉普見其如此,心中自也暗驚,心想劉備身居高位,尚且如此,可見起仁厚之名絕非虛假,當下又問道:

“我聞使君與我家有親,不知祖上何人?”

劉備聽著這話,自是笑道:

“備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聞劉公乃阜陵王,屬光武一脈,故言有親!”

劉普也屬長者,一聽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便是心中一異。

須知孝景皇帝是漢文帝一脈,他們卻是光武之後。

雖然祖先都是劉邦,可親屬關係就差得遠了。

但他終究人老成精,知道不能弗了劉備麵子,因笑道:

“原來如此,若依此言,果是有親的,但族譜難尋,不知輩分。”

“老夫應是癡長幾歲,厚顏稱兄,不知可否?”

劉備見此,自是從善如流道:

“故隨兄願,但既有親,不當再以使君稱之,可喚吾字玄德!”

二人如此攀附一番,親近了不少,當下劉普又將劉備喚入府內招待。

兩人之間,一人有意攀附權貴,一人有意折節下士,自是情投意合。

不一會兒便以兄弟相稱,相談甚歡。

如此聊了許久,劉備見得時機差不多了,便對劉普笑道:

“備聞兄有二子,皆是俊逸之才,可否請來一見?”

劉普心中早有準備,聞言便道:

“正欲為玄德引薦犬子,不想玄德倒先提起,即是玄德欲見,為兄這就喚來!”

他說著,又令人將兩個兒子叫來,對劉曄等人道:

“此乃劉豫州劉使君,我與玄德兄弟相交,爾等當以父禮侍之!”

劉曄劉渙兄弟見狀,紛紛下拜道:

“我等拜見叔父!”

劉備見狀,自是欣喜,見得劉渙年級雖長,卻無靈性,倒是劉曄其人,英姿颯爽,甚和他意。

當即又對劉普笑道:

“皆是俊才,可見兄教子有方。”

劉普聞之,自是連道不敢,劉曄卻對劉備笑道:

“久聞叔父領軍征戰,撫平諸亂,侄心甚慕。”

“今得見之,小侄心中甚喜,但有一問,敢請叔父解惑!”

劉備本就看中劉曄英姿,又知其有才乾,自是喜之,見其主動發問,自是笑道:

“子揚有問,但說無妨,備若能解答,自無不告之理!”

可劉普見狀,卻懼劉曄冒犯劉備,忙道:

“豎子無禮,玄德遠來,尚未饗食,哪裡又來諸多問話!”

劉曄一聽,便對劉普笑道:

“父親不知,孩兒心中有惑,不得其解,唯叔父一人可解,現在不問,來日叔父去了,又尋何人問來?”

劉備見其這般,自對劉普笑道:

“兄勿怒也,我見子揚,心中甚喜,若其有問,自當答之。”

說罷他就看向了劉曄:

“子揚但問無妨!”

劉曄看著劉備,不由暗自點頭,笑問道:

“若要問話,叔父須先答小侄一事,我聞叔父此番南下帶有數千兵馬,可是欲取合肥?”

劉備見其一口說出自己目標,點了點頭道:

“正是如此,吾此次南下,正欲取合肥!”

可他一說罷,劉曄便露齒一笑道:

“若是如此,那就怪了,小侄久聞叔父仁厚之名,昔日在徐州時,甚重百姓。”

“後聽天子傳詔,故而南下討之。”

“小侄思慮袁術為謀篡逆賊,是該伐之。”

“然則此次討伐袁術,卻非獨有叔父一家,尚有孫策、呂布兩家齊至。”

“按理來說,三家共至,乃是友軍,何以一入壽春,便即生難?”

“那孫策率兵前來,卻被叔父與呂布敗於壽春,此何故也?”

“若是欲討袁術,自應合力共進,若叔父果無私心,便應結交兩家,方可成大事!”

“為何大事未定,叔父便倒戈相攻,此舉可合乎仁義之道?”

劉曄這話一說出來,劉備便是麵色一沉。

他本以為劉曄這小子會問些普通問題。

沒想到劉曄的問題如此尖銳。

而劉普頓時兩眼一瞪,怒視劉曄道:

“家國大事,豈是孺子可言,當真無禮,退下!”

雖見其惱怒,劉曄卻也不懼,隻是看向劉備笑道:

“不知叔父可否解答小侄之惑?”

劉備見之,自是無言以對,三家相攻,自有齷齪,他當然不可能直接相告。

但他自也不能因此怪罪,故而一時間沉默不語,不由看向了秦瑱。

秦瑱見狀,頓時起身道:

“公子若問此事,明公不便回之,不妨由在下解答如何?”

他早就看出劉曄表現有點不對,心知這小子必然是想激怒劉備來試探劉備的度量。

見得劉備眼神,便知該自己出場。

當下不等劉曄回應,即開口道:

“若談起此事,實則我軍也甚愧之,隻因我軍南下,乃為討賊而來,一心為公,絕無私心。”

“奈何我軍如此,孫策卻不如此,他自江東而來,連取諸城,見我軍攻至壽春,心懼壽春為我軍所取,竟棄合肥而北上,欲與我軍爭搶。”

“我軍見此,自無意與之交惡,一心取城。”

“不想壽春城陷之後,孫策見城內無糧,又聽後方亂起,以為我軍算計,便欲求呂布進攻我軍!”

“幸得我軍與呂布交好,提前告知諸事。”

“我軍雖不欲與之為難,卻隻得被動防禦,見孫策一意孤行,強攻壽春,不得已而相攻!”

“確如公子所言,倒戈相攻不合仁義之理,但錯不單在我軍!”

“總不能聽得孫策發難,我軍還需上去送死不成?”

“若果真如此,那這仁義又拿來何用?若高祖以此道治軍,恐無我大漢四百年之基業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