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外交人才,開啟民智(1 / 2)

見秦瑱說起蔣乾名字,劉備細細想了想,確實有點印象。

這個蔣乾是壽春本地士子,年紀不大,模樣生的卻好。

因是他們入得淮南,大小士族依附,蔣乾也就順勢進入了他們軍中。

但此人善於誇誇其談,未見什麼才乾,故被秦瑱收在軍中做個文書。

此時見得秦瑱推薦這個年輕人,劉備自是一異道:

“這蔣子翼當真能擔此任?”

實在是太史慈過於重要,他也不得不更加重視。

麵對劉備問話,秦瑱便點頭道:

“此子儀容不凡,辯才無雙,此去必能成事!”

說起蔣乾這個人,也是被演義黑出翔的人才。

其人儀表不凡,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在《江表傳》中記載,蔣乾確實奉曹操之命南下說服過周瑜,不過人家見了周瑜之後,就回到了曹操麾下,明確表示周瑜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結果在演義中,卻被描繪成了盜書醜角,貽笑大方。

實際上這小夥子他見過,長得帥,嘴皮子也利索。

關鍵是情商極高,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是個極佳的外交人才!

以往他們軍中出使之任,大都是孫乾等人兼任。

現在他們管理體係越來越正規,就應該培養幾個外交方麵的人才。

劉琰本來算一個,可惜這人心眼小,生活奢靡,不可大用。

相對來說,培養一個更為謙遜的蔣乾,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而他這麼極力推薦,劉備自然不再多問,索性將蔣乾招來,言明諸事,又問蔣乾能不能成。

隻見蔣乾其人身高七尺有餘,容貌清秀,唇若塗脂,兼之擦了些粉,顯得頗為俊美。

這亦是漢末逐漸形成的風尚,部分年輕人好擦點粉,以顯得自己風流。

一聽劉備要讓他南下說服太史慈,便即笑道:

“明公若讓在下出使,須有印信,我軍自無此物。”

“恍若私造朝廷印信,乃是大罪,斷不可行!”

劉備見之如此,不由皺眉道:

“依汝之言,是不願南下?”

蔣乾見之,卻是搖頭一笑道:

“非也,依在下之見,我軍無須私造印信,亦可說動太史子義!”

“隻需明公親筆書信一封,我便可啟程南下,必為明公說得太史子義歸心。”

他這話一出,劉備自是一驚,不由看向了秦瑱,眼神像是在說這小年輕口氣真大,到底靠不靠譜啊!

秦瑱見狀,便看向了蔣乾沉聲道:

“須知此事重大,成了大功一件,不成亦有罪受,不得玩笑!”

終究是他的下屬,壓力得給到位。

蔣乾見之,自然知道秦瑱之意,當即拱手道:

“若不能成,願受軍法處置!”

秦瑱聞言,自是點了點頭,又看向了劉備點了點頭。

老劉見狀,這才同意道:

“也罷,便依你之言,不過這太史子義乃吾故舊,不可怠慢,便不能成,亦不可惡語相向。”

當即又寫了書信一封交予蔣乾,便令人護送蔣乾南下。

這邊隨著蔣乾離去,秦瑱自然又回到了自己的種田大業之中。

前文說了,他目前主要想做三件事,謀廬江、搞錢、搞教育。

其中謀廬江是短期目標,搞錢與搞教育是長期目標。

針對改革一事,其實他也思考過,在漢末的體製框架下他能推動時代進步到一個什麼程度。

從他對曆史的了解來說,種花家的曆史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其中有三個大規模的亂世隔斷,分為秦漢以及春秋以前的蒙昧時期,隋唐時候的短暫覺醒,宋元明清的高度封建,以及最後的再度複興。

這四個曆史階段,各有各的特點和痛處。

但歸根究底,可以簡單看成民族文化不斷演變曆程。

先是春秋之時百家爭鳴,各種文化思想相繼出現,使得春秋戰國雖然混亂,整體實力卻在不斷增強。

但最終由儒家成功占據主導,導致社會階級逐步固化,而後分崩離析,造成了五胡亂華的慘劇。

其後經過幾百年的混亂,思想再度開放,使得隋唐由此興起,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帝國。

可因為沒有足夠強勢的精神內核支撐,最終導致唐王朝再度崩壞,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而隨著宋朝的興起,儒家文化再度占據主導,由此導致封建王朝發展到了巔峰,這才逐步落後於時代。

可以說王朝的興盛與衰敗,與儒家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

不過這並不是說儒家文化不好,實際上儒家文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在起著積極作用。

用儒家治國,對國家穩定,社會秩序的構造,都有著積極作用。

不然的話,恐怕還未步入現代,東方就已經陷入了西邊那種禮樂

崩壞的狀態之中。

儒家文化真正的問題在於不夠包容,有排他性。

尤其是董仲舒這貨弄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是萬惡之源。

本來在孔孟時代,儒家文化是一種極為包容的文化,由此方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等金句。

可隨著獨尊儒術的開始,儒學就開始變味了。

逐漸開始尊己排他,排斥一切會對儒學造成危害的學術,導致新思想不僅融不進漢文化圈,還被各種打壓。

沒有思想上的兼容,儒學自然而然也就陷入了停滯之中。

一代代天資聰穎的奇才,不得不將自己的精力投入那浩如煙海的儒家經義,使得儒學越來越僵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