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備這邊收到劉曄書信,自是欣喜此次所求之事儘皆圓滿。
又見劉曄說起劉寵的問題,知道事情重大,索性令人去招秦瑱前來議事。
此時時間已經來到了建安三年一月份。
經過了近三個月的治理,淮南一地已經逐漸恢複了秩序。
先是袁渙帶領鄭渾等人,親自巡視各地,安撫各縣百姓,興修水利,相繼定下了芍陂、茹陂、七門、吳塘等水壩灌溉工程。
而後又是劉馥、孫乾等人開啟了屯田大計,四處開始收納流民。
兩方職責有所不同,卻又相輔相成。
為了穩定大局,劉馥先行開展了本地屯田政策,對於那些即將失去田地的農民,采取官府收購,百姓屯田的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百姓通過官府救濟渡過災年,第一年分成為三七分。
三成歸百姓,七成歸官府!
從第二年開始,如果使用官府耕牛、農具、種子,便是五五分。
如果是獨立耕作,收成便與官府六四分成。
如此耕作五年之後,就能以官府收購價格回購田產。
耕作十年之後,則能免費收回自己家的田產。
而對於那些已經流離失所的百姓,在秦瑱的提議下,孫乾也推出了一種政策。
一是由農戶轉為匠戶,為他們工作用以獲取工資酬勞,再用酬勞租用房屋居住。
同樣,以五年之期為限,如果五年之後想要轉回農戶,就可以向官府購買良田。
如果能工作十年,則可以在壽春換購良田五十畝。
二是繼續當農戶,不過田地需要自己開墾,官府負責提供工具,開墾田地歸於官有。
其餘的分成製度,和那些原本有田的百姓同樣。
當然,也可以半農半工,賺取工資,從官府這裡贖回土地。
這幾個政策一實行下來,可算是讓淮南百姓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因為漢朝的賦稅明麵上隻是二十稅一,其實分去各項雜稅之後,能到手的隻有四分之一不到。
而劉備軍的政策是一錘子買賣,官府負責兜底,賺了你有一份,虧了也不會餓死。
如此一連幾個月,百姓自也看出了劉備軍和袁術的不同。
一時間民心紛紛依附,再無亂象。
至於壽春城外的工坊規模已然越來越大,自從有了產出之後,秦瑱就開始了擴建再生產。
直到此時,造紙坊已經趨向於穩定。
同時紡織坊第一批織機生產完畢之後,也開始投入了使用。
不過關於農婦獨立生產這件事,還是引起了不少風波的。
一方麵是官方的,師宜官、宗承、陶丘洪等人對劉備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言說秦瑱此舉,乃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以當今人口流失嚴重,女子當以生養為主為由,讓劉備打消用女子代工這個想法。
對此,秦瑱自然和這些老學究開啟了一場論戰,就論女子到底能不能代工一事展開了討論。
他的理由自然也很充分,雖說此前有孔夫子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可男耕女織,實屬千百年傳承。
古往今來,隻是一男一女撐起一家,如今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淮南就是這些人的家。
男人在外勞動修建水渠,開墾荒田,女人在家織布創收,自也合情合理。
隻不過他們這個大家庭規模有點大,將獨立的織機合在了一起而已。
他的理由自然是偷換概念,不過卻獲取了劉備的鼎力支持。
因為這個時代對於這種大同社會還是有一定暢想的,既然是大同社會,那自當消除小家的概念。
再者劉備也知道秦瑱是在改革,他自然要鼎力支持。
而官方這邊論戰剛剛結束,民間又出現了問題。
對於官方來說,是禮儀問題,民間則更多是家長裡短,道德問題。
有相當一部分女子不敢前來,也有一部分女子的丈夫反對媳婦出來拋頭露麵。
對此,秦瑱的解決辦法是先招一部分少女入坊工作,隨後再拉攏一批老婦人入坊。
同時組建婦女聯合協會,針對這些女子進行專門保護。
甚至還讓蔡琰邀請糜、甘二位夫人等親自前去工坊之內參觀勞作,同時參與施粥等事。
幾次下來,百姓見得劉備這些高官如此親民,自然而然也就定下了心來。
隨著大量農婦投入織布行業,淮南之地也開始出現了成衣售賣產業。
當然,這些衣物也不貴,二三十錢便能得一件。
材質或許不咋地,可勝在保暖!
一個壯年男子隻需要乾上半個月就能買上一件,自然會圖省事購買。
同樣,城內也出現了昂貴的絲綢成衣。
可百姓買不起,唯有世家子弟會來看看,銷售情況頗為慘淡。
而與之相對的,則是淮絹異軍突起,由秦瑱製作的紡織機產出的淮絹,以錯紗、配色
、綜線、挈花等工藝,造出了這時代所沒有的鮮豔花紋。
這種布匹對於世家子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即便每一匹淮絹賣上五六千錢的高價,亦是供不應求。
甚至有那等黃牛商人專門采購淮絹加價售賣,一度將淮絹推到了上萬錢一匹的高價。
麵對此狀,秦瑱不得不采取限購的措施,增加產量,區域限購,儘量保證貨源通暢。
這自然也讓糜竺看到了賺錢的機會。
不等秦瑱安排,就從廣陵購置了一批生絲,準備搶占吳絹的市場。
見得糜竺如此,秦瑱自然也樂得自在,任其施為。
眼見紡織和造紙開始賺錢,他自然將目光放在了玻璃製造上。
一方麵讓趙雲在沛國尋找露天煤礦,一方麵改進冶煉工藝。
結果還真在九江和沛國的交界找到了一處小型煤礦。
隻不過開采困難,運輸難度也大,隻能暫時供應一些小型煤塊。
這個情況,倒是把秦瑱給難倒了,但最終他還是想到了解決辦法,煤塊不能用,就先用蜂窩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