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國之重器,杯酒成賦(1 / 2)

論起的書本的發展曆程,還要從商周說起。

眾所知周,以文字作為知識載體,出現於三千年以前,以文字刻在龜殼與獸骨之上,稱為甲骨文。

而後時代演變,進入春秋戰國,簡牘開始普及。

由此使得文化開始蓬勃發展,百家之學出現,以書卷的形式將知識傳與後世。

此後數百年,書卷的形式就一路傳到東漢時期。

即便蔡倫發明了蔡侯紙,這個時候的書卷仍是沉重的案牘。

這種情況直到東晉之時得以改進,開始以紙張書寫,再到隋朝發明印刷書,紙質書才開始出現。

不過真正意義上字跡清晰且廉價的書籍,需要到宋朝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後,才正式普及開來。

也就是說,劉表手上這一書籍,橫跨了整整千年時間出現在了此處。

因此看著書本這等超乎時代的巧妙事物,由不得他不讚一聲奇物。

而他這一聲稱讚,自也被一眾大儒看在了眼裡。

眼見劉表驚訝如此,大儒宋忠便看向秦瑱道:

“子瑄,此物莫非是由淮紙所製不成?”

隨著淮南的輕工業發展,淮紙自也流入了荊州市場。

像是宋忠這等大儒,也見過淮南出產的輕便紙張。

隻可惜因為產量不夠大,導致淮紙價格高昂,堪比絲絹,因而隻有少部分大世家能使用。

現在聽著劉表的稱讚,他們便知多半便是淮紙所做的書冊。

秦瑱聽得此言,順勢便回頭取了一本詩經,遞到了宋忠麵前道:

“宋公所言不錯,此物正是淮紙所製,因是在下思慮當今書卷沉重,一套成書重達數百斤,便欲以紙張代替竹簡。”

“輔佐以印章之術,將竹簡之上的內容刊載於書冊之上,號為淮書!”

“此書乃我軍所出第一批書籍,日後還有源源不斷出產。”

“此次前來荊州,我慮此地大儒學士眾多,故帶來與諸位一觀!”

一番講述之後,他便將書卷放在了宋忠的麵前。

隨後不等宋忠搭話,便又取了一本,對下人道:

“此箱之中共有一百本,還望諸位助力散發與眾先生!”

下人聽得此言,就上前開始散發這些書卷。

結果就是這些書卷到了大儒手中,便見其人一個個迫不及待的翻開書來。

先是驚喜萬分,隨之變得震驚,直到雙目圓睜,不敢置信的看著書卷上的文字。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的竹簡不僅笨重,還有大量錯漏問題,有時候印錯的地方還有塗改,墨跡問題。

可現在這些書本卻是每一頁字體都極為工整,看起來毫不費力。

一時間眾人便抱著書本撒不開手,頗有些手不釋卷的感覺。

老邁的宋忠看著書卷,竟不覺老淚縱橫道:

“奇物,奇物啊,若早有此物,昔日秦漢典籍,亦不至遺落至此啊!”

對於這個時代的讀書人來說,最大的遺憾就是秦漢之前的典籍大量缺失。

因為竹簡太難保存,要顧及發黴、蟲蛀、水浸、火燒,還有抄者錯漏,極難長久流傳。

再加上秦朝焚書坑儒,已經使得大量經典遺失。

就比如儒家六經之一的《樂經》,就亡佚於秦末戰火之中。

故而宋忠看到書的第一感覺,就是相見恨晚,若是早些出現,儒生藏下個一兩本,那也不至於使得儒家經典遺失。

他這麼一說話,一眾儒者聞之自是不禁感傷。

當然,有傷感的,自也有欣喜的,比如穎容謝該等人。

宋忠的專業,是治經五業,而穎容和謝該都是治《春秋左氏傳》的,見得詩經當前,穎容便一臉欣喜道:

“不知小友可印了左傳前來?”

“自然是有的,第一批我軍專印五經!”

見他問話,秦瑱又回身取了兩大本春秋返回,放到了穎容麵前。

穎容見之,頓時大喜,急忙抱住書本道:

“多謝小友,多謝小友!既有此物,我等日後研經不知方便多少。”

在他身旁,謝該見此,有些想要開口討要。

可一想起方才被秦瑱駁斥,又有些不好意思。

但秦瑱見之,卻回身又給謝該取了一套,親自放在其桌上道:

“吾聞謝處士喜治春秋,此書當贈予謝處士一套!”

謝該見其如此舉止,一時心中亦是五味雜陳,暗讚真君子也,當下歎道:

“方才吾聞小友不治經,還道小友不務正業。”

“如今再看,小友雖不治經,但隻治國,亦是全功。”

“今得此國之重器,莫說我等,便是天下學子,亦當感念小友之功!”

“老夫在此,便代天下學子,謝過子瑄!”

說著,他便起身頗為鄭重的朝著秦瑱一拜,宋忠等人見之,自是紛紛起身道:

“文儀此言不差,子瑄首創此物,日

後必揚我儒門之學,我等甚為儒學博士,當拜謝子瑄之功!”

他們幾個一拜,在場一眾學子亦是連忙對著秦瑱拜之:

“多謝先生傳經之恩,我等在此拜謝。”

一時在場眾人無不下拜行禮,秦瑱見狀,便忙上前道:

“諸位切莫如此,在下亦是隻為自己方便,豈能受諸位如此大禮!”

他也不上前扶起眾人,而是直接當朝對眾人回了一禮。

事情演變到這個局麵,實際上他也沒想到。

按照他本來想法,拿著書來,首先是要結交這群儒士,讓劉表沒有機會再次責難與他。

其次是要打開書本的銷路,畢竟他們現在缺錢,還需要通過書本斂財。

淮南士族那邊早已不如當初,而且家底被掏了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與淮南相近的荊州,便是他售賣書籍的最好市場!

這第一批書算是廣告效應,可第二批書,那可就要賺大錢的。

所以他壓根就沒想著受眾人的感謝,隻是沒想到謝該的反應會這麼大。

現在劉表就在眼前,他可不能受了此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