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絕望的周瑜,北上九江(1 / 2)

在古代戰爭之中,水平差不多,常年交手的兩個人,是很難分出勝負的。

因為交通水平和戰鬥方式的不同,使得這個時代的戰法偏於固化。

一旦摸清楚了對方的套路,那基本上很難再戰術上得到決定性勝利,最出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

在戰爭初期,諸葛亮能憑借對方的不了解,獲取戰術上的優勢。

可在戰爭中期,隨著司馬懿摸清楚了諸葛亮的套路,采取戰略守勢,一般計策就再難生效。

現在的周瑜和秦瑱就處於這樣一種狀況,經曆多次失敗之後,周瑜摸清楚了秦瑱的路數。

在周瑜看來,秦瑱這個人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其人從來不按套路出牌。

之前壽春之戰如是,最近的繁昌之戰也是,秦瑱壓根不會按照對方預想的既定方向行事!

相反,秦瑱曆來施展的計策,都是在看穿了對麵計策的基礎上加以利用。

這就會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明明自己的計策很順利,一切都如預想行事,但最終還是會被秦瑱反敗為勝。

所以此時麵對劉備軍突然撤軍的舉動,周瑜頓時陷入了疑惑之中。

顯然,現在劉備突然撤軍不符合當前的態勢,也不符合劉備軍的利益。

那劉備現在為什麼準備強攻到了一半,就突然選擇退兵呢?

首先,可以排除呂布出兵導致劉備撤退的可能性!

因為從時間上來算,他們派出使者北上的時間不超過二十天。

使者從吳郡經過海陸至徐州,再從徐州轉道下邳,路上起碼要消耗半個月以上。

即便呂布出兵,消息也不可能如此之快的傳到劉備軍中。

其次,可以排除劉備準備修兵止戰的可能性!

現在氣候開始逐漸轉冷,但還沒到不能攻城的地步,劉備沒必要現在止戰!

除去這兩點可能性以外,幾乎可以肯定,有什麼理由讓劉備不得不突然撤軍。

關於這個理由的猜想,周瑜也想到了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劉備前來潥陽,壓根就是秦瑱的計策。

他們來到潥陽,是為了讓孫策放鬆警惕,現在掉頭要打孫策一個措手不及。

第二種可能是秦瑱看攻城不成,施展的欲擒故縱之計!

這一招秦瑱不是沒用過,之前在壽春秦瑱就曾經假裝引水來灌,必得紀靈不得不出兵。

在這兩種可能之下,他出兵追擊導致的結局將會截然相反。

前者他出兵尾隨而去,會有奇效,可以趁其不備,奇襲而破之。

後者他出兵尾隨,那多半要損兵折將,秦瑱等的就是他出城一戰!

慮及此處,周瑜站起來背著手來回踱步,臉上神色無比糾結。

徐逸看著周瑜這般模樣,一時也是猶豫道:

“若是都督不願追擊,我等便緊守城池即可,何須這般為難?”

“末將這就去傳令,喝令諸將不得追擊!”

“且慢,待我思慮片刻再行決定!”

徐逸話音剛落,周瑜便出聲阻止,因為他又想到了一個可能性。

秦瑱如此行動,會不會是察覺到了他們想要聯係呂布進行攻擊?

現在撤軍,是不是在試探他有沒有派出使者聯係呂布?

如果是這個目的的話,他就必須出兵嘗試追擊,不能讓秦瑱察覺異常!

秦瑱這個人心細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也許一個小小疑點,就會讓秦瑱發現他們的全盤策略!

如此想了一會兒,他猛地腳步一頓,沉聲道:

“速速派出信使知會主公,劉備軍已然撤軍!”

“務必謹防劉備回軍突襲宛陵!”

“另外,即刻孫暠將軍令所部追擊敵軍兵馬。”

“務必多派探子探查,不管敵軍有何異常,皆來報我。”

“一旦發現敵軍有回軍跡象,立即返回城內!”

“另派遣五百兵馬,出城燒毀敵軍營寨,不得留下任何攻城器械。”

隨著他一聲令下,徐逸即可調兵遣將,朝著劉備後方派出了追兵。

可以說,為了保證自己的戰略順利實施,即便劉備有其他目的,這個風險他也必須承受。

潥陽出兵的消息,自然沒有瞞過劉備留下的探子。

這邊周瑜剛一出兵,探子便朝著劉備大軍趕去,及至傍晚時分,終於趕到了劉備軍中。

聽著周瑜主動出兵追擊,劉備便大為欣喜,忙對秦瑱道:

“看來軍師此番卻是過慮矣,周瑜並未一心死守。”

“而今兵馬僅有數千,尚且敢出兵三千來追,這豈是有心拖延時間之舉?”

而秦瑱聞此,則是一臉沉思之色,心想莫非是他猜錯了?

可他的猜想可能錯,直覺卻錯不了。

現在江東想要翻身,唯一的辦法就是求助外援。

孫策或許因為自尊不會求助呂布,但周瑜不會!

周瑜其人雅量高致,戰略眼光長遠,不會因為之前呂布坑過他們就放棄這個策略。

如此想了一會兒,他便將目光移向了諸葛亮道:

“不知孔明意下如何,周瑜可有此意?”

諸葛亮聞之,也思考了一會兒,方才笑道:

“實則學生之意與先生相似,周公瑾此番堅守之策,頗為不合常理。”

“但周公瑾行事縝密,以此計難以試探其真意。”

“依學生之見,探周瑜,不如探敵軍追擊兵馬。”

“隻需探出這支是否真來追擊,便知周瑜意在何處。”

“眼下天色即將入夜,我軍不妨就此休整,埋鍋造飯,敵軍若是真來追擊,見此必然前來試探。”

“如果此軍乃是周瑜為掩蓋其目的,必然止步不前!”

“我軍或可分兵繞後,奇襲這支兵馬!”

“如此行事,無論敵軍如何行動,皆對我軍有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