媧皇宮所位於的中皇山岩石層為鮞粒灰岩,具有十分頑強的抗風化能力,以此作為媧皇閣的地基加之拱券結構,可有效保證媧皇宮的高柔韌性。
山崖凹凸起伏的山形是影響媧皇宮建築群結構布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媧皇閣一層的柱子深埋山崖中,使地基牢固;二層樓閣與山崖體有縫隙;三層閣背與山崖之間用鐵鏈相連。據考證,鐵鏈的一端固定在山體的栓馬鼻上,另一端栓於閣樓,借以穩住閣樓。
建築雕飾
屋頂脊飾
媧皇宮山下建築群的正殿屋頂正脊兩端的鴟吻是螭[chī]龍的樣式,因此又被叫做為“螭吻”。正吻位於屋頂正脊與垂脊相交節點,為屋脊正脊上兩端的裝飾構件。裝飾圖案多為清式官樣的龍頭形狀,除其裝飾作用外,亦有防火的功能,古人認為鴟吻能夠避火災,因此將其安置於建築物上。
牆飾墀頭
墀[chí]頭裝飾構件是我國傳統建築中的構件之一。通常位於山牆麵伸出建築屋身的突出位置上,其作用是承托前後建築簷外的構件,另一個作用則是幫助排水與擋雨。
媧皇宮建築中存有刻有“福”和“祿”“日”和“月”“忠”和“義”等文字墀頭,亦有精致的圖案墀頭。
彩畫裝飾
媧皇宮古建築群現存最早的彩畫是清朝時期的彩畫,主要有額枋彩畫、挑簷枋彩畫、柱頭彩畫、山牆彩畫等,距今年代久遠,塗料表麵已部分脫落,畫麵內容的完整度也有所欠缺。
彩畫裝飾
主要景點
朝元宮
朝元宮,原名大悲準提庵,又名十方院,稱為山前第一宮。朝元宮坐東北麵西南,共有兩進四合院,占地1392平方米,由天王殿、大乘殿、水池房和北側的華佗廟、三官殿及其遺址等組成。
天王殿,即朝元宮山門,麵闊三間8.8米,進深三間7.76米,建築麵積為66.88平方米,單簷硬山布瓦頂。殿內座有四大天王像,殿外四柱出廊,門廈飛簷鬥拱,廈前為雕玉欄杆望柱的三孔引路石橋,青石鋪路刻石雕花。
大乘殿,即為中殿,亦稱作正殿維那殿,是朝元宮的主殿。大承殿麵闊五間13.31米,進深三間9.20米。大乘殿內坐有千手千眼菩薩,其左右分立著文殊菩薩和地藏王菩薩、善賢菩薩和白衣大士。兩山牆上繪五百羅漢壁畫。
水池房,是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麵闊五間,進深兩間,為硬山小式布瓦頂建築。
朝元宮北側的三官殿、華佗廟為磚木石結構,麵闊四間,進深兩間,亦是硬山小式布瓦頂建築。
停驂宮
停驂宮,亦名歇馬殿,位於朝元宮東處100米,為舊時達官顯貴到媧皇宮祭祀、遊玩時休憩之所,是一個獨立的四合院,由正殿、南北廂房、門樓和倒座組成,占地總麵積為576平方米。
山門,為單簷硬山布瓦頂門樓,為舊時道士休憩之處。
正殿,為磚木石結構,麵闊13.80米,進深8.23米,高7.9米,前設出廊,簷下施三踩單昂鬥拱。正殿的山牆及後牆上繪有壁畫,女媧出宮圖、回宮圖、佛道儒三教圖等,是媧皇宮現存清代壁畫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之一。
南、北廂房為舊時茶水房,專供鄉紳富士於媧皇宮遊玩時憩息、渴飲。
廣生宮
廣生宮,地處山腳,為一座獨立的依地形而建的四合院,是媧皇宮的四組主要建築之一。
正殿,即子孫殿,為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之處,亦是供奉廣生聖母的場所。
廣生宮的明間、次間為槅扇,稍間則為檻窗。殿內梁柱雕刻有龍鳳圖紋,鑲嵌獅子寶瓶,並多以青、綠、白三色彩繪上色。
1986年,涉縣文物保管所對廣生宮進行重新修繕。
媧皇閣
媧皇閣,共4層,高23米,其上三層閣樓建於石窟之上,為歇山琉璃頂建築。
石窟為山上最早的建築之一,建造於北齊,共三間,中間為拱形的拜殿,兩側則是用於保護的石條寶券頂。石窟內麵供奉著女媧的金身塑像。
媧皇宮第一層樓閣為清虛閣,南北長11.28米,東西進深5.8米,高3.55米。其南北兩側各設通向二層閣樓的樓梯。
二層名為造化閣,麵積略小於清虛閣,南北兩側亦設有通向上層的樓梯。傳說造化閣為農曆三月三求子所拜的閣樓。
三層為補天閣,西麵設為隔扇,南北則為隔窗。補天閣南北西三麵均設簷廊,以便於遊人遠眺。
清虛閣、造化閣和補天閣的部分磚牆上存留有舊時壁畫。其壁畫內容分彆為紂王不敬重女媧而遭滅國、女媧送子和女媧煉七彩石補天。
媧皇閣
梳妝樓
梳妝樓,是傳說中女媧沐浴、梳洗、休憩之所,坐東朝西,坐落於媧皇閣的北側,是媧皇宮山上建築群中的主要建築之一。
梳妝樓建於兩米高的石台之上,高9米,共兩層,四麵均設廊,和諧而莊嚴。
迎爽樓
迎爽樓,傳說為鄉紳官吏進香前更衣沐浴,休息之所,位於媧皇閣的南側,與梳妝樓亮亮對應,也是媧皇宮山上部分的重要建築之一。
補天園
補天園共由三部分組成,其分彆為母係氏族文化園、功德園和金石園。設有原始部落遺址、女媧功德展示、女媧遺跡分布、女媧文化論述等人文景點以及疊瀑等自然景觀。
補天湖
補天湖位於中皇山腳下,湖麵麵積12.5萬平方米,十分遼闊。
補天湖景區以湖為中心,設有深水區和供船隻遊玩的淺水區。淺水區周邊設有商業休閒區、碼頭、觀景台、水杉步道等,供遊人多方位欣賞。
補天湖邊水生植物眾多,在岸邊還設有人景觀,用於普及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文化傳說。
補天穀
補天穀觀光區麵積達1.96平方千米,內設有補天台、補天峰、酌觴池、龍吟澗等景觀。
因景區崖壁極為珍貴的北齊刻經,建成了獨具文化特色的北齊石刻陳列館,用以展示收集於涉縣的珍貴的石刻文物。
北齊石窟
北齊石窟,位於媧皇閣北處山崖上,為一組雙窟,是媧皇宮現存石窟中最重要的遺存。
北齊石窟原為三石室,即共有三座石窟,但其中南洞石窟由於明末修繕媧皇閣時被摧毀,現存的中洞和北洞後由於佛教衰亡和道教的興起,分彆稱為“眼光洞”和“蠶姑洞”。
眼光洞為中洞,呈長方形,頂高4.48米,進深3.16米,麵寬3.28米。其東、北、南三壁皆刻滿經文,但由於雨水長年從頂部及兩壁裂縫滲入,其部分經文遭破壞。眼光窟正中原雕有佛一尊菩薩二尊,曾於民國七年(1918年)被盜,後又被補齊。後又遭受損毀,現窟內僅存佛一尊。
蠶姑洞為北洞,由於窟簷坍[tān]塌,因此其形製與眼光洞相同。窟高4.84米,進深3.43米,麵寬3.7米。東、北、南三壁亦滿刻經文,但由於風化,經文也遭到了鏽蝕破壞,窟內現存佛一尊。蠶姑窟窟額上刻有“天造地設之境”楷書大字。窟外兩側為立士大龕及六角束蓮柱,保存完好。
摩崖刻經
摩崖刻經位於媧皇宮建築背麵的山崖之上,坐東朝西,總麵積約164平方米,共計餘字,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字數最多的摩崖刻經。
摩崖刻經始刻於北齊天保末年,現存的古中皇山摩崖刻經共有6部,由南而北依次是《思益梵天所問經》《十地經》《佛垂般涅塗略說教戒經》《佛說盂蘭盆經》《深密解脫經》《妙法蓮花經·觀世音普門品》。其中《思益梵天所問經》《十地經》《佛說盂蘭盆經》《深密解脫經》為我國最早的石刻版本全經。
現存摩崖刻經除《妙法蓮花經·觀世音普門品》保存較好外,其餘均有裂縫、崩塌、水漬等現象出現,殘損嚴重。
涉縣古中皇山的北齊摩崖刻經是我國現存唯一一處北齊佛教刻經,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是我國佛教發展史佛教早期經籍中至關重要的資料,對於早期佛教的各類研究均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
女媧祭典
傳說農曆三月十八為女媧生日。為了祭祀,媧皇宮會在農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舉行廟會。
擺社是民間祭祀的主要形式。周邊地區擺社會於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組織百餘人,備齊全套祭祀器具,到涉縣媧皇宮尋根祭祖,謁[yè]拜女媧。祭品有三牲太牢、時果三珍、饅首乾果等,祭器則是金瓜鉞[yuè]斧、朝天鐙、祭旗、功德旗、黃龍旗、五彩旗等。祭祀隊伍一字長龍,十分壯觀。廟會期間的民間活動還融入了音樂、舞蹈、服裝、道具,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喜歡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請大家收藏: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小書包小說網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