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龍門石窟遊玩(1 / 2)

龍門石窟藝術、文化特點表現多元,造像風格多樣,從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中原風格過渡到唐朝“軀體豐腴,麵相圓潤”的大唐風範,更有與外來文化融合所產生的造像、裝飾,如優填王像、佛塔、西域紋樣及服飾。龍門石窟的雕刻刀法為淺平直平階梯式刀法,雕刻技法全麵多變,運用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線刻、平雕等。龍門石窟北魏與唐朝時期窟型與裝飾特點各有不同,窟頂二者多為穹窿頂,窟底北魏多為馬蹄形與方形,唐代則多為方形,北魏石窟裝飾圖案豐富、複雜細致,唐代石窟裝飾則趨於簡單化、程序化。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碑林,書法形式多樣、體法多變、淳樸天然,代表作品有龍門二十品、陳摶十字卷碑、伊闕佛龕之碑等,此外中國曆代文人也多於龍門石窟留下讚美詩篇,如唐代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記》、北宋宋真宗趙恒的《龍門銘》等。龍門石窟傳承著優秀的中華文化,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具有重要的曆史、社會、文化、藝術價值。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稱號。2007年5月,龍門石窟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AAAAA級景區。

龍門石窟名稱的由來,是根據《水經注》的記載,說龍門之通水,所以龍門有比較吉祥的寓意,然後這裡的地形條件又和龍門非常相似,因為兩個大山相對著,中間還有一條河,就形成了一個像門和通道的感覺,所以才有了龍門的稱呼。

並且龍門石窟的背後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傳說很久以前,洛陽的南郊有一片很大的湖水,湖麵迷霧妖嬈,四周青山巍然屹立,人們常常在山上放牧種植,在湖裡打魚,生活十分安詳平靜。

村裡有個孩子尤為勤勞,天天去山上放羊,經常能聽到從地下傳出幾聲奇怪聲響“開不開”,回家後告訴給母親。母親就對她說,要是再聽到的話就回答說:“開!”第二天孩子就按媽媽說的回答了一聲,結果,話音剛落,就地動山搖起來,龍門山一下子從中間斷裂開了,原本平靜的湖水突然從裂口噴湧而出,好似萬馬奔騰般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裡直奔向了東海。一陣洶湧磅礴過後,兩山依水的崖壁上出現了密密麻麻的蜂窩一樣的窟隆,排列有序,窟隆內全是石像,有的模樣還非常的清晰可見,有的輪廓模糊不清,各種各樣的姿態實在是奇觀。於是從那以後,洛陽的龍門石窟便為天下人所知,許許多多的慕名者前來一睹神奇,成了古今中外旅遊度假的聖地。

經典路線(適合體力較為充沛的遊客):大石門入口---龍門橋---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奉先寺---古陽洞---藥方洞---伊闕橋---擂鼓台三洞---看經寺---禮佛台----香山寺---白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