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黃河口瀑布(1 / 2)

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王家大院到黃河口瀑布用了2.5小時到達目的地。

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瀑布東瀕中國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中國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黃河奔流至壺口,將山西和陝西東西分割,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壺口瀑布旅遊區規劃總麵積116平方公裡,核心景區麵積34.3平方公裡,是黃土高原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融為一體的AAAAA級風景名勝區。

地處暖溫帶半乾旱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天降水較多,冬天乾冷降水較少。黃河兩岸是狹長的薄層黃土覆蓋的石質丘陵,水流在洪水期、枯水期、豐水期落差非常的大。受氣候、地質等自然環境影響,壺口瀑布的上遊水麵在不足500米的距離內,河寬迅速由300米,壓縮成20-30米,之後從20多米的陡崖以每秒鐘1000立方米的水量落下,形成“千裡黃河一壺收”的自然景觀。景區景色四季各異,不僅有主瀑布、兩岸的副瀑布、“十裡龍槽”、“石窩寶鏡”、“地下觀瀑廊”、“棋盤格式構造”、“衝蝕槽”等自然景觀,還有河清門碼頭、清代長城、牛馬王廟等眾多人文景點。素有“不觀壺口大瀑布,難識黃河真麵目”的盛譽。

形成和當地的氣候、水文、地層、構造等自然地理因素有關。壺口瀑布附近露出的基岩大多是三疊係紙坊組(距今約2億年),下麵是厚層砂岩、泥岩類岩石、薄層砂岩,上麵是灰綠色、紫紅色和紫灰色細砂岩與泥質岩類互層,由於頁岩比較發育,所以河穀中的岩層軟硬交替,使流水對其的侵蝕作用更加快速。壺口瀑布的形成最主要的是,源自距今約二億三千萬年的印支運動作用形成兩組節理,其中一組基本嚴重水流向發育(北北東,走向為15°);另一組則跨越黃河發育(北東東,70°~80°走向)。另外,順著這兩組節理在瀑布的孕育段、形成段及消亡段也出現過一些斷層。因為在孟門山以南和壺口地層傾角非常的小,節理發育,斷層偶見,地層水平相當,所以容易被構造作用切割得四分五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