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恒山(1 / 2)

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大同古城到恒山用了1.5小時到達目的地。

北嶽恒山(曾名常山、恒宗等),位於渾源縣,地處山西斷裂隆起帶,是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AAAA級旅遊區。同時也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北嶽恒山轄有13處子景區,其中主景區麵積122.38平方公裡,擁有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中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等。

北嶽恒山海拔2017米,東跨太行山,西銜雁門關,南障三晉,北瞰塞外。北嶽恒山地上植被茂盛,地下煤炭富集;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6.1℃。北嶽恒山主峰天峰嶺山勢構造為典型的版畫式斷層山,一層絕壁,一層綠帶,景色壯麗。北嶽恒山主要是碳酸鹽岩地貌。

4千多年前,舜封恒山為北嶽。之後,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北魏時期,寇謙之接受魏太武帝的征召,在恒山北麓建立道場。明代時期,北嶽恒山形成了“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的宗教建築群。2023年10月,恒山旅遊服務中心項目主體完工。

1982年,北嶽恒山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9年,北嶽恒山被成功列入“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名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恒山曾名常山、恒宗、元嶽、紫嶽。[1]北嶽恒山的得名說法不一,《周禮》曰:“正北並州,其山鎮曰恒山”;《白虎通》載:“北言陰終陽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風俗通》載:“恒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也有說法稱,是因恒山山勢為橫向,“橫”“恒”相諧。

再一種說法是渾河古稱恒水,因恒水而得名。《舜典》稱:北嶽。《禹貢》稱:太行恒山。《枕中秘書》稱:太恒山,恒宗命嶽。《水經注》稱:元嶽,紫嶽,以及“大茂山”“神尖山”等。漢文帝時,因諱劉恒改稱常山;唐元和年間更名為鎮嶽;宋真宗時,因諱趙恒名複改常山。儘管彆稱很多,但基本名稱一曰“恒山”,一曰“常山”。管子曰:“恒者,天道之有常。”可見,“恒”與“常”總未脫開“長久”之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