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廣勝寺(1 / 2)

陽光明媚的一天,李嘉興精神抖擻地坐在駕駛座上,他身旁坐著美麗動人的蘇霏霏。他們懷揣著對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踏上了這段意義非凡的旅程——從運城那充滿傳奇色彩的關公故裡出發,前往聞名遐邇的廣勝寺。

一路上,風景如畫,綠樹成蔭,仿佛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眼前。李嘉興熟練地操控著方向盤,車輛平穩而快速地行駛在寬闊的道路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繁華,進入了一片寧靜祥和的鄉村風光之中。

經過兩個半小時的車程,終於抵達了心心念念的廣勝寺。這座古老的寺廟莊嚴肅穆,散發著濃厚的宗教氛圍和曆史底蘊。李嘉興將車緩緩停下,兩人迫不及待地下車,感受著這裡獨特的氣息。站在山門前,望著巍峨壯觀的建築,心中湧起一股敬畏之情。

此時正值清晨時分,微風拂麵帶來絲絲涼意,讓人感到心曠神怡。蘇霏霏不禁感歎道:“真是一次難忘的旅行啊!”李嘉興微笑著回應說:“是啊,這次能夠親自來到廣勝寺,親身感受它的魅力,實在太值得了。”

接下來,他們將一同走進這座神秘的古刹,探尋其中隱藏的故事和奧秘……

廣勝寺位於中國山西省洪洞縣城東的霍山南麓,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廟組成,其曆史悠久,建築風格奇特,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據《平陽府誌》記載,廣勝寺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阿育王塔院,又名俱盧舍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當政時,寺院遭到兩次大規模滅佛,除舍利塔外,其餘廟宇全部損毀。唐大力四年(公元769年),汾陽郡王郭子儀奏請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塔院,代宗準奏並賜額“大曆廣勝之寺”,意為“廣大於天,名勝於世”,人們簡稱為“廣勝寺”,後來又經曆代修葺[qì]和重建。該寺建築群落布局嚴謹,造型彆致,其中,上寺的飛虹塔和大雄寶殿為明代重新修建,其餘主要建築均保留著元代建築風格,寺內還保存有壁畫、木雕、泥塑等文物。

廣勝寺的上寺在霍山南脈山頭,古柏聳翠,寶塔高峙,金碧輝煌。下寺在山麓,隨地勢高低依次而建,殿宇高低錯落,層疊有致,是一組富有變化的寺廟建築群。水神廟在下寺西側,與寺院僅一牆之隔,廟內供奉明應王。廣勝寺以“三絕一奇一特”聞名天下:“三絕”即元代戲劇壁畫、佛教經書《趙城金藏》、飛虹寶塔;“一奇”即唐代左右扭古柏;“一特”即廣勝寺建築之奇特。

1961年,廣勝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漢建和元年(147)敕建俱廬舍寺。魏太武帝元年(424)坑殺天下僧道,焚經卷燒寺院,俱廬舍寺廢為土墟。後周武帝保定三年(563)遊僧正覺朝台興修浮圖,掘出一斷碑,碑文有建和元年複建記載,這是廣勝寺最早的記載。北周武帝建德三年降旨滅佛,建塔中止。

大唐貞觀年間(627)霍泉水洪三趙七分水使用。唐上元元年(760)行腳賜賢無諍比丘,以建塔上狀於朝,敕令在阿育王舍利舊址興建,塔成,丞相李泌封明應之神以護之。唐大曆四年(769)朔方左廂兵馬使開府同主司李光瓚[zàn]狀河東觀察司兼中書省汾陽王郭子儀申請建寺,同年5月27日郭子儀可李光瓚狀轉折奏準。賜額“大曆廣勝之寺”。唐大曆四年(769)中書門下牒文碑載,稱俱廬舍寺,其因是東漢時西域遊僧慈山法號俱廬舍利,於東漢本初元年(146)中秋坐化,該寺封敕建塔,故命名為俱廬舍利寺。唐太和間(827—835)重修明應王廟。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毀寺驅僧之敕,廢天下寺院4600區,還俗僧尼25萬多人,廣勝寺再度被毀。

金太宗天會中(1122)修建上寺三門及後法堂,並鑄萬斤洪鐘。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趙城董村人修下寺太上大佛廟。金滅亡前,兵戌瀕擾,焚水神廟。

元中統元年(1260)重建水神廟。元至元二十年(1283)再修水神廟及下寺佛廟,並賜存宋版藏經。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修水神廟。元大德七年(1303)八月六日平陽大地震,水神廟毀。元大德九年(1305)重建下寺大佛殿。元延佑[yòu]六年(1319)移址重建水神廟。元泰定六年(1324)繪水神廟壁畫。元至正二年(1342)重建下寺地藏殿。

明洪武三年(1371)修建水神廟之三門應門廂房。明洪武十二年(1380)水神廟修建工竣。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上寺中殿大雄寶殿。明成化八年(1472)修建下寺中大殿,塑造佛像。明成化十一年(1475)下寺中大殿工竣。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前佛殿落成。明弘治五年(1492)鑄上寺大鐘。明弘治十年(1497)重修上寺毗盧殿。明弘治十四年(1501)上寺毗廬殿工竣,同年上寺建立地畝契約簿。明正德十年(1515)達連和尚始建飛虹塔。明正德十六年(1521)鑄飛虹塔下金佛。明嘉靖六年(1527)飛虹塔合建工竣。明萬曆十九年(1581)重修上寺彌勒殿壁畫。明天啟元年(1621)京師大慧和尚供資建塔周回廊。明天啟二年(1622)重塑下寺金佛像。明天啟三年(1623)上寺回廊工竣。明崇禎八年(1635)繪塔廊壁畫。

清順治十六年(1659)趙城北石明村楊純連父子繪上寺毗廬殿坐上五十三佛像。清康熙四年(1665)分水鐵柵碑陰繪置廣勝山川形勢圖。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下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金妝下寺前殿佛像。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下寺地藏殿。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修下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塔基環樓。清雍正四年春(1726)平陽知府劉登庸,因洪趙兩縣三七流水不均,屢有爭訟,雍正三年劉創鐵柱分為十洞,界以石牆,三年九月起工四年春竣工,爭水頓息。清雍正十二年(1734)金妝下寺地藏觀音等佛像。清雍正十三年三月廿[niàn]七日(1735)重建上寺前殿。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下寺並建鐘樓及中大殿前之月台。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韋馱殿,同年修水神廟,塑龍王神像。重修戲台,修磚窯背牆八孔。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修下寺西客堂,建下寺東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鑄上寺金缸,木刻下寺水陸神麵。清道光四年(1824)修繕寺中大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上寺鐘樓塔房禪堂等處。清鹹豐七年(1857)修明應王殿山門分水亭。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上寺關聖殿。

1921年趙城劣紳折毀水神廟元建三門及清建木構牌坊,後易為磚牌坊。1921年——1928年下寺僧貞達(後還俗柴村住)破戒失修不理唐事,致使下寺宋版藏經佚失三分之一。同年趙城劣紳勾結下寺憎貞達將下寺大佛殿元代壁畫廉價售給外國人,使祖國文物遭到重大損失,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1929年3月,僧人貞達以年前賣壁畫銀元1600元修下寺佛廟。1937年元月力空接任廣勝寺主持。同年下寺全部金藏收於上寺珍藏。1938年整修上寺十方祖塔與東院磚窯樓房。1940年趙城縣抗日政府縣長場少橋出示布告嚴禁任何人破壞寺廟。1942年修韋馱殿前後大殿,與佛塔回廊。1942年4月25日,太嶽區及洪趙地方黨政軍配合將趙城金藏全部4000餘卷運到根據地,避免了日寇對祖國珍貴文物的搶掠。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太嶽中學移駐廣勝下寺。將下寺大殿佛像全部破壞,門窗鐘磬[qìng]之類損失嚴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