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雙林寺(1 / 2)

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永樂宮到雙林寺用了4小時到達目的地。

雙林寺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中都鄉橋頭村北,由東西兩部分組成,沿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該寺推測始建於北魏年間至北齊武平年間(公元386-571年),明清多次重修。雙林寺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佛教色彩濃厚。作為全國AAAA級旅遊景區,與平遙古城、鎮國寺一同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寺內建築總體風格古樸,藏有唐槐、宋碑、明鐘及古代彩塑、壁畫等珍貴的財富。特彆是寺中的兩千餘尊彩塑,數量巨大,內容豐富,包括韋馱像、渡海觀音等著名彩塑作品。雙林寺以其精湛的彩繪泥塑享譽中外,被稱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真正的、獨一無二的珍寶”。

關於雙林寺的起源,現推測在北魏年間至北齊武平年間(公元386-571年)。原因有三:一是雙林寺原名“中都寺”,源自於選址所在為西漢開始設置的中都縣;二是雙林寺極具佛教色彩,而根據《平遙縣誌》,自北魏(公元386-534年)佛教傳入平遙;三是由寺內石碑記載,北齊後主武平二年(公元571年)重修此寺廟。故判斷雙林寺創建於北魏至北齊區間中。

有曆史記載北齊時期曾重修雙林寺。北宋時期,出於釋迦摩尼往生後,雙樹白花盛放的“雙林入滅”說法,由“中都寺”改名為“雙林寺”。明清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為彩塑製造奠定基礎,雙林寺發展達到鼎盛且修繕頗多,如明景泰到正德年間(公元1450-1521年),大規模重修大雄寶殿、佛母殿等。雙林寺曾多次遭受火災,但是比較考證不清晰,故不清楚具體情況。所謂“七重樓閣,奇可望省”無法再現,至今留下的遺跡也多為明清時期產物。

民國時期國家形勢嚴峻,雙林寺遭受較嚴重的損毀,如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時期晉係軍閥首領閻錫山曾駐兵於雙林寺,把大雄寶殿作為夥房卻不慎失火燒掉了殿內300餘尊塑像。新中國成立後,雙林寺發揮學校功能以致曆史遺存減少。文革期間,其又作為當地糧倉深陷“破四舊”泥潭。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對傳統文物的破壞和管理職責的缺失,雙林寺麵臨重大的發展困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