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鎮國寺(1 / 2)

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張壁古堡到鎮國寺用了1小時到達目的地。

鎮國寺位於平遙縣城北15公裡郝洞村,始建於五代北漢年間,最初叫“京城寺”,明嘉靖年間改為“鎮國寺”,並延用至今,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麵積為平方米。

1965年5月24日,鎮國寺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鎮國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3日,鎮國寺同平遙古城、雙林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被評為4A級旅遊景區。

鎮國寺始建於五代北漢年間。至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京城寺改稱為鎮國寺,並在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補修的基礎上,再次得到修繕。元、明時期利用寺院空地,前創山門天王殿和左右二鐘樓,後建三佛樓、觀音殿、地藏殿和東西廊房。

雍正九年(1731年)的三佛樓“扶梁”工程,為其結構進行撥正修繕。乾隆十七年(1752年)補修了觀音殿殿宇、對神像進行了重妝。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月,天王殿木結構經曆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工程,主要為“扶梁”,即對木結構的撥正等處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地藏殿“扶梁”工程,對其地藏殿的結構進行了撥正修繕。

清雍正、乾隆年間再次重修,在東西廊之北添廂房六間。清嘉慶十六至二十一年(1811-1816)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重修,不僅對萬佛殿的牆宇“因其舊而葺[qì]之,牆垣墉[yōng],塗口茨,凡棟梁之摧折者皆易焉,而複令設色之工施以藻繪”,而且修葺了東西兩廊,於大殿前建造了左右碑亭,於寺西隙地建禪房13間。除此之外,還對“廟之東偏舊有元壇”“續而重修之”。

清光緒二十一年至三十年(1895-1904)鎮國寺的規模最後一次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先後從彆處將三靈侯祠、財神祠兩座祠堂遷至寺內碑亭之北。至此,鎮國寺改變了過去屋宇寥寥、傾圮[pǐ]頹敗的狀況,基本形成今天的格局。

2009年,文物部門組織修繕了萬佛殿屋麵、捉節夾隴,勾抿灰縫,並重修了天王殿椽望,重新鋪做了瓦麵。

平遙牛肉絕對不能錯過,肉質鮮嫩,口感醇厚。而天元奎飯店更是備受遊客喜愛,他家菜品豐富,味道正宗,環境優雅。尤其是那道過油肉,香氣四溢,讓人回味無窮。平遙碗托、平遙月餅等特色小吃也一定要嘗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