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 14 章(2 / 2)

狀元及第 不老春 6142 字 10個月前

“議論?”看季常民的表情就知道,議論的恐怕不是什麼好事。

他們這一路行來並不高調,知道他們行程的也就何家人。這其中誰有能力同時會做這種事,人選不外乎那一個。

他都能想得到城裡百姓議論的是什麼,不外乎紈絝子弟不學無術,馬上要來升州禍害百姓了,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說不定還會編上幾出恃強淩弱、仗勢欺人的“故事”用以佐證。

看來他到升州後的第一件事得是解決自己的名聲問題。

“不過我覺得何兄一定不是那樣的人。”

聽出季常民語氣中的篤定,何頤挑眉:“何以見得?”

季常民取過書案上那張畫了簡略地圖的紙,指著左上角的字跡道:“觀字如觀人。我看何兄這字筆力遒勁酣暢渾厚,若是那被酒色掏空身體的,下筆時定力道不足,根本是寫不出來的。”

看來王氏還造謠他貪花好色。

季常民忽然“咦”了一聲,原來那張畫著地圖的紙揭起來後,下邊竟是一張寫滿了字的紙。紙上有用紅線打好的格子,上頭用館閣體寫就的一篇文章。

“何兄是要參加後年的縣試嗎?”

不論是館閣體,還是這用紅線打好格子的紙張,都是科舉專用的。還有桌上堆著的那些往年的試題例題,都表明了眼前這位少年的誌向。

何頤笑道:“確有此意。不過在下也是第一次來升州,不知升州的縣試與彆地可有什麼不同之處?還望季兄能夠指教一番。”

“指教倒是不敢當,不過其他的一些東西我倒是知道的。”季常民摸著下巴,思索了片刻才道,“首先一點,《大學》何兄可以暫且放一放,不用專攻。”

何頤一臉疑問,科舉不都是考《四書五經》麼,怎麼這《大學》竟不需要學嗎?

瞧出何頤麵上的疑惑,季常民端起茶杯喝了口,這才緩緩道:“這事要從弘道元年算起……”

弘道元年,江寧省鄉試的題目是《大學》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段,讓考生談談如何做一個有文采有修養的人。弘道三年的鄉試題目是《大學》中“知止而後有定”一段,要求寫一篇有關自己的理想和誌向的文章。弘道五年的題目也是《大學》中的一段。

不想弘道元年的鄉試後,一場大火將整個貢院燒了個乾乾淨淨,差點連累旁邊的民居。弘道三年又是一場火。弘道五年倒是沒失火,可惜接連下了十來天的暴雨,半個升州城都泡在水中,恰好貢院在低窪處,存在裡頭的卷子一張都沒能幸免。

後來有人將近十年江寧省各府縣的考試總結了下,發現凡是考題中有《大學》的都不太順利。

大家心裡不由都犯起了嘀咕,這《大學》莫不是與江寧省八字不合吧?於是後頭再考試時,考官出題便會下意識避開《大學》。

弘道七年,有位學政不信邪,又從《大學》中摘了一段作為考題。不想試還未考完,那位學政就暴斃在了考場。

聽完季常民的敘述後,何頤不由咂舌:“竟然這麼邪門?”

“所以自那以後,凡江寧省的考試都不會再從《大學》中出題了。也為咱們江寧學子省下大筆時間,好用來攻讀其他典籍。”

“但若想要參加會試還是要用功學的吧。”江寧省邪門,不代表永寧也如此呀。如果想考進士,當然還是要《四書》、《五經》全部吃透。

“確實如此,因而各學堂的先生仍是會教《大學》。隻是大家在學的時候有所側重罷了。”

何頤點點頭,忽然問道:“我原先在永寧時未能好好讀書,如今想要科舉,請問升州城內可有適合我的學堂?”

聽到問起學堂,季常民來了勁:“若說學堂,自然是各州縣的府、縣學最為上佳。就好比我如今所在的升州府學,乃是江寧省第一書院。其內有學子近千人,司業一人、博士四人、教諭八人、學正十人、助教十八人。這其中有進士五名,舉人二十六名,餘者亦是從教十年往上的老先生。每屆鄉試,博遠堂中有三成學子得中舉人,內班更是一半能上榜……”

似乎察覺出自己吹噓的有點太多,季常民乾咳了一聲,說道:“不過各府、縣學均需通過考試方能進入。不知何兄如今學到那一處了?”

當年何召信在家時,曾硬逼著原主讀過幾年書。雖然那時原主全身心撲在玩樂上,到底還是學到一些東西的。何頤穿過來後又融入了前世累積的知識,如今也算是有了一定基礎。不過他還沒有與人交流過,並不知道與古代的學子相比自己真正的水平在哪兒。

何頤將自己目前的學習進度說了下。

季常民思索了一會兒才道:“以何兄如今的的水平,若是進縣學是無礙的,府學恐怕有些危險。但是縣、府二學同處一城……”

何頤了然點點頭:“我自是想進府學的,不知季兄可知道什麼方法?”

縣學府學在同一個城市,那肯定是高一等的府學師資力量更強。寧為雞首莫為牛後,他當然要在更好的學堂讀書。

“這倒不難。有些學子開竅晚,但若家中財勢足夠亦是能進府學的。何兄出身理國公府,如果有意自然也可以。”

見何頤垂眸沉思,季常民連忙補充道:“不過這樣進去的學子可能會受到一些非議。”

“我懂。”走後門的被憑實力考進去的學生鄙視,這是今古俱通的現象。

“不過隻要通過縣試和府試,便不會有這種情況了。”

何頤再次秒懂:就是憑實力打臉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