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裴晉,見過姑爺。”一個四十多不到五十的中年人給李豐田行了一禮。
“管事不必多禮,我就是隨便看看,不會耽誤你們乾活。”李豐田也趕緊回禮道。
這裴晉是裴氏酒坊的管事,會一手釀酒的技術,隻不過沒有那麼頂尖罷了,造出來的酒隻能說是一般,賣太低了沒意思,賣價高了又不值,所以一直都是不上不下的。
“老爺吩咐過了,姑爺在的時候,全聽姑爺吩咐。”
“嗯,那這樣吧,你們正常忙,我先隨便看看。”
“姑爺請自便。”
……
終於有機會看看這個時代的酒是如何釀的了!
李豐田知道,想要弄酒精,至少也得先知道酒是怎麼來的,以前沒機會,現在可要好好學學。
這個時代的釀酒,大致分為製作酒曲、投放原料、發酵、取酒、加熱燒製等幾個步驟。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酒曲的製作了,一個酒的好壞,酒曲起了最關鍵的作用。
最終,李豐田接過一杯剛剛釀好的酒,一口飲下,然後品了品。
嗯,確實很一般,比較寡淡,酒味也不重,有點像鬼子的清酒。
說是像清酒指的是味道,而並非是樣子。
在古代,酒是比較渾濁的,那是因為在釀酒的時候,無法將酒糟過濾乾淨,甚至是有些酒的壺底都有一層酒糟,喝酒的時候順便連同酒糟一同吃下去,所以,也有人管喝酒叫做“吃酒”。比較典型的就是《水滸傳》中的對話,多是說吃酒,並非是方言,而是當時的酒確實能吃。
而且,即便到了明清時代,也是如此,就如楊慎的《臨江仙》中,也有一句“一壺濁酒喜相逢”。
可見,影視劇中的那些古裝劇,倒出來的跟清水一般的酒,是不屬實的。
(其實就是水……)
再一個,酒不光渾濁,還顏色偏綠,這是因為酒上麵一般會飄著一層糟沫導致的。
我們熟識的一個形容生活奢靡的成語“燈紅酒綠”,就是源於此。
否則,以我們現代人的理解,為何不是“燈紅酒白”或者“燈紅酒清”,而偏偏是綠呢?
李豐田看著這些酒,陷入了沉思。
目前看到的酒,和自己想象中的差彆太大了。後世的白酒都是清澈透明,他雖然不會蒸餾,但也知道後世的白酒都是勾兌出來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東西就在這,先乾吧!
李豐田開始靜下心來思考。
說是蒸餾,既然有個“蒸”字,就說明是需要加熱的。而且,酒是能揮發的,那麼首先,這個東西一定要是密閉的才行。
嗯,基調定好了,李豐田想了許久,然後在一部電影裡得到了一點啟發。
一個老人迷失在海上,然後用一塊塑料布用海水提取淡水的維生的。
那個老人用塑料布擺出一個類似三角形的房頂,的水汽遇到了塑料布重新形成了水珠,然後水珠順著塑料布流向了另一盤的一個罐頭盒裡,老人就靠這點水維生。
(題外話:給老爺們安利這部電影,叫“一切儘失”,一個演員、沒有台詞,是如何演繹一部電影的,當時看的我很入迷。)
嗯,一個裝置瞬間就在李豐田的腦海中成型。
以前做不了玻璃,有些想法可能實現不了,現在能做玻璃了,不妨試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