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其實都還好,用不上就用不上吧。
但是最不能忍的是,這玩意兒竟然還成了你未來的絆腳石!
有多少人才最後都是死在了英語上?
如果他的專業,他的未來,要求必須會,也就算了,多少跟英語無關的,也得要求。
遠的不說,光是李豐田認識的,很有才能和頭腦的人,都是死在英語上了。
上麵怎麼想的,李豐田這種小市民不清楚。
反正從下往上看,這東西除了徒增煩惱和精力,以及花費,基本沒啥用。
放心吧,這一世,我會讓漢語成為世界語的!
編程都特麼要用漢字的那種!
……
看著大大小小的勞動人民,李豐田發現,運輸方式還是很傳統。
有條件的還是牲口拉,沒條件的還是需要人背。
雖然也有獨輪車什麼的,但是車輪還是木質的。
人力車現在已經遍布大街小巷了,這些年戴胄運營管理的很好,周邊的各個州縣也逐步有了相關的業務,每年可以產生大量的創收。
要是有橡膠就好了,橡膠輪子可以省去很多力氣。
再看看行人,有條件的坐馬車。
條件還可以的,坐人力車。
但是更多的人還是用兩條腿在走路。
李豐田在腦中過著不同時代的場景,希望找到可以提升整體效率的東西。
最後,“自行車”三個字,呈現在腦中。
其實當初研究人力車的時候,李豐田就有想過自行車。
但是當時還沒有科技院,鐵也緊張,而且自行車關鍵的軸承和鏈條,以當時的煉鐵工藝,是否能完成,都要打個問號。
教員層教育我們說,要“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
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現實條件就是不允許。
但是,現在應該差不多了,可以將這個東西試著去做做。
發展的根本就在於提速,各方各麵的提速。
無論是移動的速度,還是生產的速度。
李豐田摸出小本子,掏出簡易的鋼筆,在小本子上麵寫下了“自行車”三個字。
順便提一下這個鋼筆,這鋼筆是李豐田讓呂才私下開小灶做的,毛筆不方便,也不能隨身攜帶,而且李豐田也寫不慣。
而且鋼筆的結構也不是很複雜,稍微說一些,呂才就明白了,所以,很快,就根據李豐田的要求,製作出了鋼筆。
隻不過,這鋼筆用的是研磨好的墨水,必須得是非常稀的那種,不能有墨塊,要麼容易堵。
而且,筆尖也不能和後世的比,這筆尖還是相對比較粗糙的,用不好或者過於用力,就會把紙劃破。
但是,這已經是很不錯了,隨著記錄點重要的信息還是勉強夠用的,然後回去之後再細化整理。
嗯,既然有了自行車,那麼三輪車是不是也應該提上日程了?
三輪車可以說是在勞動人民中間,有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