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計量單位的二次改革(下)(1 / 2)

溫度計的原理很簡單,李豐田講解了一下,呂才就明白了。

“原理我明白了,不過,李大夫,這個填充物,用什麼材料?”

“用水銀!”

“為什麼用水銀?”

李豐田卡殼了!

是啊,為什麼用水銀?

李豐田撓了撓頭,說道:“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師傅告訴我的。”

“哦……”呂才看見李豐田這麼說,就不再問了。

(作者注:之所以用水銀,是因為水銀的膨脹係數大,變化明顯。)

“做這個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很精細,而且,水銀這東西有毒,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李豐田不忘了囑咐道。

“明白了!”

“最後,就是長度單位了,呂院長可以跟我說說目前長度單位是怎麼定位的?”

這又到了呂才給李豐田科普的時間了。

……

最早的成體係的單位長度是周製統一的。

而周製的計量單位是以人體為標準來作為長度單位。

在當時,“寸”就為最短的長度單位,“布指知寸”就是形容一根手指的寬度就是一寸,這些都在《說文解字》中都有記載。

而八寸就為“咫(zhi三聲)”,《說文》中同樣有記載:“中婦女手長八寸,此謂咫,周尺也”。

再然後,“布手為尺”,意思就是兩指伸開,拇指到中指的這“一拃(zha三聲)”的長度,就是一尺。

“舒肘為尋”,就是伸直兩條胳膊的長度就是為“尋”,也叫“仞”。

“十尺為丈”,顧名思義。

“倍尋為常”,兩尋,也就是十六尺,叫做“常”。

這就是最早期的計量單位。

但是這種計量的方式,誤差非常的大,畢竟人和人不同,高矮胖瘦不同,肯定有誤差,再加上時代不斷的發展,對於一些微觀和精密的計算要求,也提了出來。

南北朝時期,《孫子算經》當中,就有關於更加微小單位的計量表述,這個就是以蠶吐出的一根絲的直徑為“忽”,然後向上十進製,一小到大分彆為“忽、絲、毫、犛、分、寸、尺、丈、引、端。”其他的還有一些非十進製的輔助計量,如匹,就是四十尺,步就是六尺,畝就是兩百四十步,裡是三百步。

唐製的單位多用於前隋,所以改動整體不大。

……

李豐田聽的直皺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