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糖的事情,李豐田可不是無的放矢,而是真的做了準確的調查。
作為一個在吃上有建樹的人,糖是離不開的一味調料。
為什麼李豐田做的菜,其他人做不出來?
這其中就包括關於糖的應用。
糖的作用不僅僅可以做甜口的菜,做其他菜、諸如豬肉、魚肉,放少量的糖還有去腥提鮮的作用。
更何況讓程知節愛不釋手的紅燒肉,不炒個糖色能做出那個味道?
嗯,要麼改名叫《我在大唐炒糖色》?
製糖技術的確是在唐朝有著重大的改革和提升,但是並不是在這個時期。
糖這個東西隻能在國家穩定,百姓口糧充足的前提下,才能去搞的東西。
在唐之前,市麵上主要流通的糖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然就有甜味的,例如蜂蜜;而第二種,就是麥芽糖了。
麥芽糖,又稱飴糖。
成語“甘之如飴”的這個“飴”,就是指飴糖。
而飴糖又分為兩種,一種粘稠狀的糖漿,這是將甘蔗汁不斷的煮熬之後的樣子,是非常稀有而且貴重的東西。
據說當年袁術臨死前喊的要喝的“蜜水”,就是指這種飴糖兌少量的水。
即便是稱帝的袁術,都不是想喝就喝得到的,可見其珍貴程度了。
當然,那是在那個時代,糖發展到唐朝,雖然不至於像當年袁術那般,但是這種飴糖,也不是普通人能享用的起的。
更多的人,其實吃的是另一種糖,這種糖,又稱為“石蜜”。
這種石蜜就是借助火或者陽光加熱使其凝固直至股溝濃度的粘稠液體,再經過冷卻之後得到的糖塊。最早在《漢書·南中八郡誌》中就有記載。
等到了北魏的時候,基本很多地方就已經開始普及了。《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甘蔗遠近皆有,交趾所產甘蔗特醇好……榨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益複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者也。”
隻不過,這種糖有個非常大的缺點,就是對於保存和天氣的依賴非常大。
比如剛做出的石蜜,自然是香脆美味,但是受了潮,口感就非常的差,變的艮了不說,味道也有影響。
現在的許多糖果放久了都會變味,可想那個時候了。
這種糖給百姓吃也就算了,畢竟有糖就不錯了,但是對於上位者來說,那就明顯滿足不了他們了。
所以,自漢代起,我們就通過絲綢之路從天竺等地運送他們產的蔗糖。
據記載,天竺產的石蜜,“甜於浮萍。非石之類,假石之名。實出甘蔗,變而凝輕。”
味道好,質量輕,簡直就是完爆本土石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