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林謙和江然回到警局之後, 趙勝走上前來說道:“頭兒, 我們查閱了葛思華所有的學術成果, 包括他在讀書和工作期間的。在他研究生論文的題目中,發現了有關催眠的內容。然而,最終定稿的論文中有關催眠的內容中規中矩, 沒什麼可指摘的。順著這個內容查下去, 讓人驚訝的是,葛教授的畢業論文在開題報告時, 竟然顯示的是未通過。看到這幾個字,我就好奇的翻了翻他的開題報告,結果卻有著驚人的發現!”
趙勝越說越是興奮, 他覺得自己這次去調查葛思華的學術成果簡直走了狗屎運。通過題目名字檢索就找到了有關催眠的內容,而從論文進度上, 又找到了最原始的開題報告的內容。
“什麼發現?”江然配合的問道。
趙勝顯得非常激動,然而, 他並非專業人員, 所以趕緊讓專業的心理學家給他們分析了這一重大發現。
“葛思華最終的論文中,有關催眠的研究中規中矩,跟現在流傳的有關心理催眠的內容差不多。但是在開題報告中, 他的觀點卻和最終的論文相反。這也是葛思華最初的開題報告沒有通過的原因。”
說著, 犯罪心理學研究專家打開了多媒體:“在開題報告中, 理論分析這一部分, 葛思華用到的是華生的行為主義。眾所周知, 華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這個實驗導致這名男嬰患上了白色恐懼症,最終不到十歲便去世了。實驗嚴重違背了倫理性原則,在當時的心理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同樣的,葛思華的開題報告中極為推崇華生的理論,並且不顧倫理性原則,認為為了挖掘來訪者心底的秘密徹底解決來訪者的心理障礙,有必要對來訪者注射一些藥物。”
“因為違反了倫理性原則,所以葛思華的這個開題報告雖然得到了自己導師的認可,但卻被其他開題報告的評委老師否決了。少數服從多數,葛思華重新寫了自己的論文開題報告。”
林謙靜靜的看著大屏幕上的相關資料,沉思了一會兒之後,問道:“後麵他有沒有繼續寫過關於催眠的論文?”
專家搖了搖頭,道:“沒有,後麵的論文多半都是研究其他了。關於催眠的內容再也沒寫過。”
林謙仔細回憶了一下葛思華的辦公室裡麵的書籍。似乎不管在辦公室還是谘詢室,裡麵都有一些關於心理催眠的內容。課葛思華卻不再寫關於催眠的內容。為什麼呢?
是否可以說明,他其實還是對催眠感興趣。亦或者是,有其他的需要?
江然似乎有點明白葛思華最後那個笑容的含義了:“林謙,這能說明什麼?”
林謙搖了搖頭,道:“什麼都說明不了,隻能說葛思華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但卻不能證明這幾起殺人事件是他做的。”
說完之後,林謙想到剛剛的那個問題,問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葛思華桌子上的東西?好像不止一本有關催眠的書。”
江然點點頭,道:“注意到了啊,好幾本呢。你說他又不寫論文,也不教催眠的課程,研究這些做什麼?怎麼想怎麼有嫌疑。”
這同樣也是林謙一直沒想明白的問題。
“他似乎對自己催眠的水平非常自信,雖然他一直在強調催眠不可能讓人喪失理智,可我總覺得,若是他催眠顧安娜或者鄭曉宇,肯定用不著藥物。”江然想到葛思華麵對心理催眠時自信的神情說出來自己的困惑。
林謙側頭看向了犯罪心理學專家:“你了解葛思華嗎?怎麼看這件事情?”
專家道:“這一點我同意江然的看法。葛思華在心理學界是一個天才,年紀輕輕便有了如今的成就。他若是想成功催眠一個人,根本就不需要藥物。而且,來訪者即使是自殺時感覺到了身體上的疼痛,想必葛思華也可以利用催眠讓他們體會不到痛處。再者,這些來訪者肯定非常信任他,所以他真想做點什麼事,這些人或許會全然的相信他。”
聽了這段話,林謙腦海中迅速閃過一些東西,快得他有些抓不住。
催眠,藥物,疼痛,信任。
反過來說,這些失敗的催眠,這些需要借助藥物來實現的催眠,是技術不過關,是不夠信任。
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既能得到患者的信息,催眠患者,而患者又不信任呢?也就是說,處在信任和不信任之間。
接下來,組內開了一個會議,林謙讓張曉曉帶領大家重新梳理了整個案件中跟葛思華有關的內容:“先是程津接到一通電話之後跳樓身亡,接著我們就發現她有輕微的抑鬱症傾向,而且去找學校的心理谘詢師梁時做過谘詢,期間梁老師曾把程津的案例拿出來給葛思華分析。”
“接著,便是顧安娜在家中的浴缸割腕自殺,期間被人注射了藥物,而且同樣接到了一通電話。她曾去過思華心理谘詢室谘詢。”
“最後,是鄭曉宇。被人注射了藥物之後,接著電話走進了海裡自殺。同樣也去過思華心理谘詢室。”
“隨後,我們了解到葛思華的辦公室內放了很多有關催眠的書籍。而他隻在十幾年前碩士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中提到過有關催眠的內容。當時,葛思華的導師曾熱衷於研究心理催眠,所以葛思華作為他的得意門生,也跟著一起做研究,並準備把研究成果寫成畢業論文。由於違背倫理性原則,葛思華的開題報告被判為不通過。”
“以上就是整個案件中關於葛思華的最詳細的資料。”
聽完與葛思華相關的內容,大家依然毫無頭緒,此時,趙勝看著手中的資料,說道:“頭兒,你說會不會是葛思華的導師最近在研究催眠所以葛思華也在看?”
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