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半式顛倒,師太的抉擇,鬥姆元君.(1 / 2)

易塵話音初啟,高空處驀然出現一道黑色漩渦,一股無法言說的寂滅之力瞬間撕碎斬惡羅漢的空靈佛域。

此招,不可避,不可逃,在蓄勢一擊的加持下如同天罰一般朝著覺心當頭落下。

戟出。

易塵麵如寒冰,震碎了自在天采風使交給自己的挪移金令。

當初他初遇那自在天采風使時,擔憂這自在天會不會是在緬北轉機,因此沒有馬上答應下來,如今兩害相權取其輕,卻是不得不用了。

令碎,一抹濃鬱金光瞬間籠罩了他半個身形,且還在往上擴張。

“義成子,好膽!”

“如此狡詐,今日留你不得了。”

“大威德降魔印。”

說時遲,那時快,言語間覺心手掐繁複法印,眨眼間天宇中便出現一道巨大的金色巨手,攜帶沛然佛氣,朝著易塵吞天滅地之招鎮壓而去。

此時覺心臉上又驚又怒,同時眸中流露出震撼與忌憚之色,一想到易塵修行的時間,他心中不禁更為膽寒,若是今日真讓此人逃出生天,隻怕未來不知還會鬨出多大的禍端。

一念及此,覺心佛力再催,再無保留,竟是全力出手。

空靈佛域破碎,此間場景頓時映入茶棚內眾人的眼簾。

銅鏡當中發生的情景本就讓他們呆若木雞,不知發生了何事,此時他們周邊竟然異變陡生。

“那是,大威德天龍寺的斬惡羅漢!”

“一百多年前龍虎榜前五的頂尖天驕!”人群中不乏懂哥,略一思忖便認出了覺心的身份,不由得驚叫出聲。

“剛才斬惡羅漢怒叱之人,好似他稱呼為義成子,莫非….”百曉生此時麵色一變,若他猜測為真,結合銅鏡當中的畫麵,他不由得感覺自己身敗名裂就在眼前,

隻怕許多年後,他都會成為江南道的笑柄。

降魔手印以泰山壓頂之勢與天空當中的黑色漩渦猛烈碰撞,相持一秒後終究還是覺心修為更加深厚,沛然佛力漸漸淹沒了黑色漩渦。

然而麵對如此情景,覺心臉上卻無半點喜色,被如此一拖延,隻見那籠罩易塵周身的挪移金光已經爬到了他的發絲。

他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吞天滅地之招被破,易塵不由得吐出一大口夾雜著內臟碎片的鮮血,氣勢不由得跌落下來。

但是他那不屈的戰意卻是更加昂揚!

為了能逃出生天,他利用了覺心的自大,硬是將戰局拖到十秒後才揮出這石破天驚的一擊。

這種生死時刻走鋼絲的感覺,讓他的精神愈發靈動堅銳。

極招從來生死悟!

麵對泰山壓頂的降魔大手印,他此時忽然進入了一種奇妙的狀態。

好似子彈時間一般。

周邊的一切忽然靜止凝固。

他看到了自己吐落在半空的血塊、內臟。

他感知到了遠處茶棚內看客們臉上的各色神情。

他,感知到了,自己的心。

心靈的力量。

憤怒,不甘,怨憎,不舍,渴望…..

生死對抗時刻易塵並不知道挪移金光已經蔓延到他的發絲,挪移馬上便要進行。

他整個人還沉浸在這場生死時速的對抗當中。

心靈有力量嗎?

答案是肯定的。

哪怕是前世,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

憂心子女安危的母親,在極度擔憂的情況下,柔弱的母親單手抬起轎車,救出車輪底下的小孩。

濃烈的情緒朝著聖戟流淌,忽然間易塵好似打開了半扇心靈的窗戶。

萬般情緒彙於極招,如同一道閃電劃破黑暗,照亮了他的識海。

昔日誅絕戮滅,以陽殛真意融合,四式往複入輪回,得吞天滅地之招。

如今他極情於招,輪回逆反,百情彙聚。

四個大字驀然出現在易塵心頭。

“顛!倒!世!界!”

在強烈的憤怒,不甘,怨憎,不舍的情緒當中,鬼使神差一般,瞬息間易塵長戟再度一揮,劃出一道玄妙軌跡。

此招僅僅揮出半式,便難以為繼。

終究是底蘊不足,無法功成。

顯然此招不是易塵如今能夠掌握的,甚至如果再來一次,易塵感覺自己未必能再次揮出這半式顛倒。

電光火石間,霸天真武掘神戟法第六招,半式顛倒世界轟然生發,朝著覺心斬去。

與此同時,易塵冷漠的雙眼對上了覺心的眼眸,金色挪移金光浸潤了易塵最後一絲發梢。

一道冷漠之音驀然在斬惡羅漢覺心的心底響起。

“末法毀天道,波旬殺如來。”

“覺心大師,還有大威德天龍寺,貧道期待下一次的見麵。”

空間一陣詭異波動,易塵的身形頓時幻滅,如同光點一般消散,此刻,大威德降魔印攜帶凜然佛力,疾速落下。

那強大佛力好似滅世一般,隻見易塵所處地域空間百米之內,瞬間地陷十丈,將遠處茶棚的木質屋頂震得頓時一跳。

頃刻間茶棚內的眾人再也感知不到易塵的半點生機氣息。

“道門義成子死了?”

“死於

斬惡羅漢之手?”

一時間諸多念頭紛至遝來,浮現在茶棚內眾人的心頭。

有人想出言相問覺心緣由,卻是瞧見天空中一縷紅色布條飄落。

竟是易塵挪移前最後那半式極招將覺心身上所披袈裟震碎了一角。

不待眾人發問,覺心臉色陰沉如水,他催動眉心處天眼舍利,四處張望了一番後,身形一閃,便消失在了原地。

待降魔印所落之處煙塵散去後,茶棚內膽大之人前往深坑之內凝神一瞧,坑內竟是屍骨全無。

一時間‘隱龍觀義成子比肩真君,當為龍虎榜之首,道門年輕一輩頂峰’的消息和‘隱龍觀義成子死於斬惡羅漢之手,屍骨無存。’的消息席卷江南道,朝著周邊擴散蔓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