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峽的氣氛近乎凝滯,大戰算得上是一觸即發。
而此時京都這邊的氣氛也近乎於凝滯,一場另類的大戰也快要爆發。
朝堂上吵吵嚷嚷的,各有各的主張。
在爭吵中漸漸有三個派係脫穎而出。
一個說什麼也不允許武勳為帥,重掌話語權,一個雁門而已,丟就丟了,再說了不是還沒丟嘛。什麼雁門危矣,大周危矣的都是假消息,下一個。
一個說青峽還是要守的,但是武將出征需要節製,畢竟敵方五萬人來襲,大周要應戰,就需要不弱於地方的隊伍來應戰。這種時候,節製武將十分有必要。
還有一個則是說,出兵青峽,必須要給武將充分的自主權,前晉是怎麼亡的不能忘。前晉的滅亡可不就是“得益於”後方瞎指揮?
這三方的訴求基本上就是最重要的,而其他一些零零散散的訴求就基本可以忽視了。
呂琤總體上還是比較傾向於給出征的將軍一些主觀能動性。
畢竟前方與後方的信息差是無法避免的,而有些戰機卻又稍縱即逝。
呂琤想要趁機滅了北狄的大隊人馬,為邊關帶來十餘年的太平。
但是這還隻是個想法,如果呂琤提出,依照著呂琤對這些熟悉麵孔的了解,他們一定會覺得這是個瘋狂的想法。
但是呂琤還是想要做。
呂琤趁著三方的代表齊聚的一次機會提出了自己的那個瘋狂的想法。
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連最激進的一派也是大吃一驚。
許多大臣一下子結成了同盟,堅決反對。
防守就是他們最大的讓步了,你還想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