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郡。
浮山村正位於浮山堰下,也是最先遭災的。浮山村的村民直麵大水,生存的希望甚是渺茫,隻有離家在外的一兩個幸運兒能提升一下浮山村村民的生存率了。距離浮山村最近的縣城是洪縣,洪縣則是大水的下一個目標。人們驚慌、恐懼、哭喊、奔跑,但人力又豈能與湍急的水流相比。最終不過是徒勞無功,垂死掙紮罷了。
一場水災,多少人喪生於此,又有多少家庭支離破碎。
桂閩郡,魏王府。
此時的魏王府空蕩蕩,隻留下三三兩兩個不怕死的值守。雖說魏王府距離浮山堰甚遠,但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魏王還是覺得有規避風險的必要,於是舉家搬離地勢較低的魏王府,往高山上去。
好在出於某種野心,襄山上早有準備,衣食住行,一應俱全,全程無憂。
“稚年(杜齡的字),桂閩與豫章相鄰,且不談這次大水的範圍有多廣,單單是災民的湧入也讓人很是頭疼啊。”魏王站在山上,望著山下,好像看到了無數災民圍在府城周邊的樣子。
“王爺,桂閩毗鄰豫章,此是危機亦是機遇。”長史杜齡顯然不是那種光領工資不乾活的人,他從浮山堰決堤的危機中也看到了屬於魏王府的機遇。
魏王一改愁容問道:“此話怎講?”
“齡觀史書,浮山堰始修於秦惠王,期間共潰兩次,一次便是秦末,而另一次則是晉末,而今便是第三次。”杜齡的第三次指的既是浮山堰決堤,也是王朝的決堤。
魏王眼睛一亮,覺得自己又行了:“請稚年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