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采礦機器人,用了十天時間,就生產了超過一千台。
相比人類礦工,他們的采礦效率要高得多,每一台單日的采礦量就能達到100噸以上。
也就是說,每天這些采礦機器人就可以采集至少10萬噸各類礦產,算是非常誇張的產量,而且采礦機器人的製造還在持續進行之中。
冶煉廠的建設也在采礦機器人投入使用的時候,建設完畢,巨大的熔爐,每天需要耗費大量的電量。
最初的發展,相對而言是緩慢的,一切要從零開始,基建項目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無論是運輸,生產都需要時間來完成。
隨著冶煉廠的建造完成,火星上第一個超級工廠的建設也開始進行。
以3D打印技術為核心,隻要擁有設計圖樣,就可以製作出來,生產速度非常誇張,像隼級護衛艇就是由超級工廠製作,一台1000米長的護衛艇,一天就可以生產出1台!
因為火星上的麵積極大,所以完全不需要考慮土地的占用,建造再大也無所謂。
火星1工廠的投產,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因為火星1工廠的規模比家園號上3個工廠加起來還要龐大,隼級護衛艇它單日的最大產量可以達到5台。
隻要有足夠的材料和能源,隻需要一年,蕭宇就能打造出一支一千艘飛船組成的艦隊。
當然,蕭宇的想法並不局限於此。先前與阿蘭人飛船小隊的戰鬥,讓他意識到很多問題。
第一,數量雖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彌補質量的不足,但是如果相差太大,那就不是數量可以輕易彌補的。
就像阿蘭人的護衛艦,不止是外表比護衛艇要大一些,整個飛船的火力,那種密集的火力網就比護衛艇強太多,而且防禦力和續航,彈藥的儲備都遠遠超過普通的護衛艇。
先前一戰,僅僅是那艘護衛艦,就擊毀了三十艘家園號的護衛艇。
所以,蕭宇決定,除了開始製造護衛艇防衛,後邊還是要儘量製造更高級,更強大的護衛艦來擴充實力。
僅僅是靠幾百上千艘隼級護衛艇,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武器和防禦問題。
阿拉人的水幕能量罩,比起隼級護衛艇上的能量防禦罩強大很多,尤其是麵對破甲彈這種突破型導彈,更是能夠製造非常強的斥力,來減少飛船遭受到的衝擊,麵對同等攻擊,水幕的防禦能力,起碼要比家園號研發出來的高出150%以上,雖然隻是翻了一倍多,但是在麵對攻擊後,可以比隼級飛船多經受5倍以上的攻擊。
武器上的差距也有,隼級護衛艇上裝載的穿甲彈的威力,在麵對阿拉人飛船時,顯得頗為吃力,如果不是根據薩拉蟲改進的船體外殼,前一場戰鬥的結果就是被無情屠殺。
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蕭宇將從這幾個方麵,全麵提升艦隊的質量,確保有足夠的實力,應對阿蘭人的主力艦隊。
否則的話,一旦在太空之中遭遇,己方恐怕性命難保。
生產陸續走上正軌,而蕭宇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取得足夠的核原料。
不同於一般材料,核原料無法通過物質轉化器來轉換,蕭宇必須另想辦法。
喜歡末日戰隊係統,我苟在幕後當老大請大家收藏:末日戰隊係統,我苟在幕後當老大小書包小說網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