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陽一刻也沒閒著,他似乎就像是個鐵人,能連軸轉。
才剛吃飽飯,又馬不停蹄地忙碌起來。
他需要很多有技術的匠人,這就好比大浪淘沙,要篩選出來有真本事的人。
這個年代的人,有一門技術的人還是挺多的。
張耀陽拜訪了赤腳醫生王老倌,對方的藥草知識很豐富,以後采集來的草藥,都需要他帶著人炮製處理。
木匠,是未來修建木材加工廠的骨乾,這些人作為老師傅,可發揮的餘地很大,而且也需要帶很多徒弟出來。
做這一行的大多敝帚自珍,本來是不願意將技術貢獻出來的。
張耀陽直接就扔了合同過去,能管終身。
隻要對方接下這個合同,直到死,他都將是技術顧問,乾到什麼時候乾不動了,都有錢拿。
工資開得很高,一個月25塊錢,比起自己靠手藝謀生,饑一頓飽一頓的不知強多少遍。
這待遇,已經快要趕上鎮上那些有單位的人,誰不去,誰才是真的傻啊。
搞定了木匠,接著是竹篾匠。
山裡的竹子是可再生能源,隻要大山在一天,這些竹子就能創造出無數的財富。
如今在國內,很多人還不太意識到什麼是環保資源。
用這些綠色材料製作出來的工藝品,或者日常家居用品,在國外是很受歡迎的。
他要通過安琪拉這個女人,徹底地打開國外市場。
再下來,就是陶瓦匠。
這些本來是家庭小作坊一樣的存在,就靠燒製一些粗淺的陶罐,碗碟等為生。
日子過得很苦,一天賣不出一個碗的日子多了去,畢竟現在這個年代,破了一個碗,還有專門的匠人去修補。
淘汰率太低,一碗傳三代,是很常見的事。
有這個手藝在,發不了財,隻能叫苟延殘喘著。
張耀陽卻是很看好這個行業。
食品加工,需要用到海量的大缸,陶瓷器皿等,甚至有的食物,需要陶罐儲存、保質、運輸等。
以他們這個小作坊的生產能力,是沒法保證這個供應的。
所以在源頭上先重視起來,到時候他需要什麼,對方就提供什麼,再幫著帶幾個徒弟,解決就業問題。
搞定了這幾個人後,他仍然沒有停下腳步,陸陸續續又拜訪了好些人。
大多是各行各業的匠人,如皮匠,印刷匠,造紙匠,釀酒匠,琉璃匠……
但凡是搞生產的過程中,需要用到什麼東西,就先把人才搞到手。
主要是想形成規模,將其搞大一點,自己能消化的就自己消化,消化不了的,就流到市場上,也算是促進本地經濟發展。
食品廠隻能是一個起點,一個小小的存在。
未來,這片土地上的資源,都將被他利用起來,不光是趙家村要致富,十裡八鄉都要帶動起來。
一人富,隻會令人仇富。
大家夥兒都富了,才是真的造福一方。
他不是要做聖人,他隻是見不得底層人這般辛苦,卻活得連個牛馬也不如。
錢不是萬能的,但能讓人挺直脊梁,堂堂正正地活著。
最後一站,他去了育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