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1 / 2)

[美娛]歌後之路 焦糖冰 11648 字 10個月前

夜幕降臨, 人群喧囂,汗水蒸騰, 呐喊聲和此起彼伏的尖叫, 伴隨著樂器保養油和舞台設備的味道,參與其中的人無不腎上腺素飆升, 感到自己是某項事業裡的一部分。

這項事業就是Helene Fischer在2010年席卷歐洲的, 名為《這就是我》的巡演。

這是體育場級彆的巡演舞台, 台下是翹首以盼的熱情觀眾, 他們為了音樂而來, 為了表演而來。

儘管這些尖叫和呐喊並不為了她, 也讓卡莉的血液隨之沸騰。

不論是上一世,還是現在, 這次跟著Helene Fischer蹭到的巡演舞台,都是卡莉第一次參與體育場級彆的演唱會。協調這樣一個大型巡演, 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工作人員,從燈光、舞蹈到音響等等各個方麵保駕護航。從彩排之初,她就感受到了頂級音樂工業的專業和效率。

更有明星和其團隊在目標和定位上的明確。

從舞台設計搭建, 到樂隊和舞蹈的走位,全方位精準控製。而且Helene Fischer是個非常有整體追求的歌手, 除了音響要最大化襯托她的歌喉外, 舞台和其上的表演效果也必須符合她的要求。

就比如她甚至有吊威亞的表演, 對歌手的體力和唱功的平穩度要求都非常高。

她上一世沒怎麼關注過歐洲的歌手,隻知道Helene Fischer挺賣座的,但不知道她如此敬業。目前她這一時期的形象是短發, 個人定位類似於席琳·迪翁,喜歡穿長裙,和宏大的編曲。

這種大型體育場演唱會,大多數都不會把關注點僅僅限製在唱歌上,比如隻有一個歌手、一把吉他或者樂隊在台上。

藝術的呈現一向都是多維的,不僅僅要有音樂和人聲,更要有對應的服飾、舞蹈和舞台效果,否則觀眾的錢也掏的太不值了。

就比如布蘭妮的“巨蟒舞”,甚至麥當娜90年代驚世駭俗的尖錐狀bra,這些視覺衝擊,也都是整體藝術的一部分。一般一張專輯巡演的所有舞蹈、服裝和舞台動態設計、甚至到樂隊互動,都是提前排練好的。越是模式化越能保證效率,日程緊迫的巡演根本沒有時間去排練新的東西。這個時期哪怕有電視類現場,很多歌手也會選擇把巡演的設計直接搬過來。

卡莉作為暖場嘉賓的參與,對比Helene的複雜表演,就簡單的多了——暖場,顧名思義,其作用在於炒熱氣氛。除此之外,也有延長一個演唱會的時間,豐富觀眾的感官層次,應對突發狀況,給歌手本人爭取上場前更多準備時間等等。

因此,卡莉的演唱也就不需要太複雜的表演,配樂的樂隊甚至還是借用Helene的,共用樂隊也意味著人力成本的節省,而卡莉也還沒有自己固定的樂隊。

在包括卡莉在內的大多數歌手的情懷裡,現場和錄音室給人的感覺總歸是不同的。現場你能直接感受到觀眾和粉絲的熱情,每一句歌詞、每一個音調都能得到瞬時的回應,能實時得到觀眾對自己嗓音的反饋,而這種回應和反饋也同時感染著演唱者本人。

這讓現場總是會比錄音室多一份真切的激情。

德國的斯圖加特、柏林、法蘭克福,然後是巴黎、倫敦、瑞典斯德哥爾摩等,卡莉也坐著Helene團隊的私人飛機、或者巡演大巴跟著跑遍了這些歐洲城市。然而由於日程排的太緊,每個城市停留的時間很短,卡莉基本上沒有任何時間可以用來閒逛。

她和Helene本人的交集也很少,基本上隻有臨時化妝間和她那位耳機不離身的助理溝通。巡演中每個人都很忙,連睡覺都得抽空,更何況處於中心的歌手本人。這種連軸轉的程度,卡莉都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到。

每場她的歌單都是一樣的,Unbelievable打頭,Only Girl隨後。她上場的時間一般都是官方宣布的演唱會開始時間,首先由她開場。這時候,大部分觀眾剛入場不久,環境不可避免地較為嘈雜。

至於她是否緊張?卡莉原本以為自己一定會的,這是她第一次麵對如此多的觀眾。前世若有類似的機會,她想她會激動的暈過去。結果,在第一站斯圖加特,當她真的在最終彩排時站上舞台,麵對著空曠的體育場,想象著表演時會有的千萬觀眾,突然冷靜了下來。

這曾是她夢寐以求的地方——一個純粹的音樂舞台。

當然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演唱會並不是以她的名義開的,她沒有售票壓力(演唱會的上座率達不到一定程度,是一定會賠的);其次,她發現,經過了組合、脫口秀現場、乃至就職典禮的洗禮,自己早已不是上一世那個在區區一個選秀節目裡都找不到方向的傻乎乎的新人歌手。

她明白自己在很多時候,缺的隻是對自己實力的信心,和一往無前的闖勁。閉門造車的人很多,而有些人能成功,能在機會來臨時恰到好處的抓住,並非他們有多充足的準備,而是他們比她多了一份大膽和泰然,少了一份憂思帶來的糾結。

她其實早已經為這個舞台準備好了。

深呼吸,挺胸抬頭,燈光打在卡莉在舞台上所處的角落,將她帶著亮片的黑色小短裙映襯的閃閃發光——為了舞台效果,她身上的裙子雖然和專輯封麵保持了形狀上的大體相似,但在麵料的選擇上,是更適合舞台呈現的亮片裝。

妝容上也誇張了許多,但也隻是眼線和口紅色號上的選擇更大膽,但還在正常舞台妝的範疇內,沒到群魔亂舞的程度——不管是Helene,還是卡莉,都是走的成人抒情那一掛,太誇張的妝容極有可能不會被主流目標觀眾群接受。

“現在,有請Karly,為我們帶來Unbelievable。”

簡單、聲音雄壯的通用報幕聲響起(由於是在斯圖加特,報幕是德語的,卡莉聽不懂,但之前有排練過)。

這簡潔的報幕在尚有嘈雜聲的體育場內,一時間並不能吸引太多注意。剛入場的觀眾還處在興奮的交頭接耳中。

Unbelievable的前奏一響起,場內響起了一些輕微可辨的驚呼。這首歌在歐冠剛剛結束的夏天,在電視上一時風頭無量,很快就傳播成為商區的背景音樂,很多觀眾在生活各個不經意的角落,都或多或少地聽過,**部分甚至有些洗腦。

這是他們非常熟悉的歌,有節奏的鼓點一想起,就讓人聯想到激情澎湃的綠茵場,但因為都是當做背景音樂在聽,大多數觀眾隻是覺得特彆朝氣蓬勃,適合當bgm,卻沒有太多人刻意關注過歌手是誰。

現在他們在Helene的演唱會上居然聽到了現場版,自然是驚喜異常。

繼而他們發現這首歌的現場版居然和電視播放的版本沒什麼差彆——甚至,現場版好像更好聽一些?

和現場版回蕩整個體育場的音效一比,再加上這位女歌手偶爾的即興發揮,電視版本就顯得過於完美,索然無味了一些。

台上身著閃亮黑裙的女孩兒,因為她隻是站著唱歌,也沒有舞蹈表演,因此大熒幕的鏡頭就完完全全對準她,偶爾拉進拉遠。她唱歌的表情也不像某些歌手,升到這種key就表情猙獰,而是依舊美麗和熱情的。

當唱到**部分——

It’s unbelievable liveable liveable here I am

I dreamed of making it somehow

And my TIME is now

我的時代來臨了!

這通透的、直上雲霄的高音,簡直要唱到人的靈魂裡去。

配合過一遍就能記住的洗腦調調,讓人情不自禁閉著眼睛,跟著搖頭晃腦,甚至跟著一起唱!

暖場歌曲都能達到有跟唱的聲音聚集起來,現場的氣氛一曲還未結束,就已經炒熱了。

而當第二首Only Girl演唱結束,現場氛圍更加沸騰——尖叫聲、掌聲此起彼伏,還有幾乎要一浪高過一浪的one more(再來一首!)

用德語呼喊的人,也在越來越大聲的one more提醒下,想起這位歌手很可能是英語母語者,也改變語種,加入one more的隊伍,讓返場的呼籲越來越難以被忽視。

“這個女歌手是誰?她應該去開個自己的演唱會。”是所有收獲驚喜的觀眾的心聲。

即使沒有Rihanna的名氣加成,Only Girl都是一首質量極高的流行歌曲,配合卡莉對錄音室CD效果的完美複刻,甚至比Helene Fischer本人的部分歌曲質量還要高上一截。

但卡莉和觀眾粉絲們都不會忘記這個演唱會是Helene Fischer的,她才是絕對主角。one more也隻是喊喊,是一種表達激動和認可的熱情方式,卡莉當然會嚴格按照流程安排來。

等到這個演唱會的明星Helene Fischer上場時,歌迷觀眾們當然也很激動,這畢竟是讓他們掏錢買票的名字。然而在這份激動之外,他們卻有了新的惦記,讓他們在演唱會結束退場後都意猶未儘——開場的那個女歌手是誰啊?回去一定要好好查一查!

*****************************

作為巡演的官方周邊紀念品,卡莉的簽名EP和海報也擺在巡演場地外麵的一些特許經銷商攤位上。此外,也有對她個人小型表演會做推廣的宣傳單,以及表演會的門票。

不管是在哪個城市,小型表演的門票基本上在散場之後就被馬上一搶而空了。兩個城市之後,或許是因為有很多人在網上提到了卡莉的表演,已經有很多觀眾會在Helene的演唱會入場前就來買走。也就是說,他們還根本沒聽到卡莉的演唱,就已經被鋪天蓋地的口碑吸引,衝著Karly這個名字,買走一張門票。

而在第一站斯圖加特,卡莉和艾迪都過於保守,小型表演預定的場地隻是一個很小的室內舞台,能容納400人左右。這個室內場地是那種沒有座位的,很多小型表演都會采用類似的模式,方便互動。

即使一直都對卡莉很有信心的艾迪,也被卡莉這次的吸粉賣票速度震驚了。

在400張票被退場觀眾光速瓜分完後,貪多嚼不爛的艾迪用電話指示現場人員臨時加了50張票——海報臨時做的,讓卡莉簽上特殊字符,美其名曰“特供版限量票”。

這50張甚至還賣出了更高的價格,讓卡莉既無語,又為其臨場營銷能力表示讚歎。

“反正都是站著,站的擠一點,又有什麼問題?”艾迪大言不慚地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