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朕認定你行,不行也行(1 / 2)

“除了懷寧侯外,其實陛下也可試著召見一些勳戚子弟。

相比於沉溺於商賈之道的父輩而言,臣認為那些勳戚子弟更有培養的價值。

尤其是沒有繼承權的那部分人,臣整日裡皆跟他們在一塊,他們心思相對簡單,還未被權力金錢所腐蝕。

隻要加以引導,假以時日,可為陛下助力。”

這倒是張世康的真實想法,他認為軍隊的將領不可乾預朝政,隻要能打仗、打勝仗就行。

這也是張世康不建議崇禎帝用文臣來掌控軍隊的原因,又有從政經驗,還有軍權,這很危險。

大明最近幾十年,有不少文官主導的敗仗就是敗在朝臣之間互相攻訐上的。

畢竟你是文官,我也是文官,你還會打仗,還打贏了,那對我就是不利的,我必須得想法子扯你後腿兒。

張世康確實很用心的在思考、在提建議,卻完全沒注意崇禎皇帝看他的、怪異的眼神。

那是一種欣賞到極致的、就像看到夢寐以求珍寶的眼神。

“除了將領之外,就是軍隊了,臣聽我爹說,九邊重鎮的總兵,幾乎都是父死子繼的,不少重鎮已經形成了類似軍閥、世家的的團體。

這是很致命的,但目前的局勢下,防備建虜才是最重要的,陛下隻能安撫他們,儘量的讓他們保持忠誠。”

說父死子繼有點過分,但不少的邊鎮確實已經形成了世家,比如關寧錦這道防線,袁崇煥死後,軍權就落在了祖大壽兄弟幾個和吳襄手裡。

甚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祖大壽對朝廷都是聽調不聽宣的。

而祖大壽是吳襄的大舅子,祖大壽降清後,吳襄被軟禁在京城,但山海關的軍權又落在了吳襄之子吳三桂手裡。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才讓大清得了江山。

祖大壽吳家父子是這樣,其他邊鎮裡還有諸如尤氏、侯氏等諸多家族,再往前數幾十年,還有李成梁父子等等。

皇帝自然不希望形成軍閥,可大多數時候皇帝也不是想乾嘛就乾嘛的,形勢比人強,誰讓你沒有軍權呢。

皇帝沒有軍權,各地手握重兵的將領就敢和你虛與委蛇,你若識抬舉,按時給糧給餉還好,你若不給,他們就敢罷工。

“邊軍不能動,剿寇的那部分兵將也不能擅動,陛下能用的就隻剩下京營了。

臣雖然沒去過京營,但陛下應該也知道一些,京營都快爛透了。

占役、虛冒、賣閒、包操、吃空額,還克扣軍餉,臣要是京營的兵,也早跑了。

這也是臣不建議陛下重用勳戚的原因,這都他們乾的事兒,我爹也乾。”

五軍都督府的權力雖然大半已經歸於兵部,但京營算是‘碩果僅存’的那一部分。

於是五軍都督府的諸多都督們,就可勁兒的吸京營的血,壓根不把京營的兵當人。

“京營必須要整頓,但勳戚卻不能打壓,否則文武就徹底失衡了。

但臣絕不是為我爹他們脫罪,這是為大局計。

陛下當選一位信得過、有能力的將領,給他權力,讓他去整頓京營,但應該打消勳戚的顧慮,隻整頓,不處罰,否則京營的庫房肯定會失火。

哦,除了信得過、有能力外,腦子也得活道,決不能是文官,但懷寧侯不適合,陛下得好好想想。”

畢竟前世看了不少明末的小說和史料,再加上本就是勳貴世家,張世康對五軍都督府的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

知道崇禎帝在剛登基時,其實派李邦華整頓過一次京營,這李邦華雖是文官,但卻不肯與文官同流合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