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這個天災人禍的時代,普通百姓想吃上一頓飽飯,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京營這兩萬四千人,以紮營狀態配給行軍打仗時的夥食,每天供應三頓飯。
不說每個人都吃飽,但已經比普通百姓,甚至大明大多數的軍隊吃的都要好了。
這些糧食來之不易,張世康自然不會浪費,士兵就應該天天操練,狠狠的操練。
這不僅是對朝廷負責,也是上了戰場後對自己性命的負責。
早有火頭營的夥夫挑著扁擔送來飲水,所有士兵都出了很多的汗,拿著瓢咕咚咕咚就是一陣牛飲。
十五分鐘後,張世康開始演練第二個項目,俯臥撐加仰臥起坐。
這在現代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的居家健身黃金動作,可在這年頭卻很新鮮。
一些士兵看張世康就像看怪物似的,尤其是俯臥撐,支撐起身子往地上懟?
這是在日地?
“標準俯臥撐,雙臂伸直、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撐地,手指向前,軀乾、兩腿伸直,從肩膀到腳踝成一條直線。
然後屈臂,使身體平直下降至肩與肘處在同一高度,然後將身體平直撐起。
一組十五個,做十組,開始。”
張世康示範過後,便對所有人下令。
於是士兵們也開始日地,張世康看著他們笨拙的模樣,嘴都氣歪了。
“徐文遠,你屁股撅那麼高作甚?要吃本提督板子嗎?
還有你,你在日地嗎?屈臂下沉的太過了,胯部不許觸地借力。”
士兵們恍然大悟,原來提督大人不是在日地。
十五個俯臥撐,所說大多都還不太標準,但卻幾乎所有人都能做完。
緊接著就是仰臥起坐,一組二十個,這需要兩個人互相配合。
十組之後,所有人都累癱了,這次是真的累癱了,跑步費腿,俯臥撐費胳膊和胸,仰臥起坐費腹,如同死豬一般躺倒在地。
正好也快到了正午,張世康便帶著他們出了軍營,於是不大會兒功夫,永定河灘就泡滿了死豬。
望著才一個上午被他基本練廢的部下,張世康還是比較滿意的。
他發現這些士兵的身體素質雖然很差,但卻幾乎沒有人抱怨,即使跑不動也都努力的快走,即使雙臂一點勁兒都沒了,還在咬牙努力撐起身體。
這就很難得了。
起碼在現代沒有幾個人能遭得住,更何況這可是五千人,集體意識沒有崩潰,連張世康都很驚訝。
難不成是現代人都吃的太飽了?
其實孫維藩上午組織的操練,也是以耐力為主,但相比於跑步,列陣操練耐力,永遠都隻能操練個人的耐力。
跑步卻不同,不僅能提高耐力和肺活量,還能提高集體意識,軍令之下,士兵們知道隻自己跑完是不行的,還要幫助同伴。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日後也會表現在戰場上,真正的強軍並非隻是能打順風仗,在逆境之中也得能抗,能堅持的更久,這無疑也更需要集體意識。
當然,還有一點,跑步跑的快跑的久,活下來的幾率也高。
畢竟他們不需要跑贏敵人的騎兵,隻需要跑贏其他友軍就可以了。
午飯之後,眾人大抵上恢複了一些體力,但張世康並沒有繼續操練,肌肉的恢複需要時間,這年月彆說蛋白粉,連肉都供應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