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了!”
十二個壯漢齊聲喊道。
十二個人裡除了孫大勝外,還有火器營的齊大柱,他們兩人算是純素人,其餘十個基本以前都是中低級將領,最低也是個把總。
“好,題目是……”張世康也不拖泥帶水,直接亮了題。
“當今局勢,內有流寇,外有建奴,當如何應對?
莫急著回答,本提督給你們一刻鐘的時間思考。”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張世康考量的是這些人的戰略眼光。
一刻鐘的時間很快過去,前遊擊將軍周忠第一個站出來道:
“提督大人,屬下以為,當集中主力先消滅流寇,對建奴隻做防禦,待消滅了流寇,再去對付建奴。”
經典的策略,攘外必先安內,張世康聽了周忠的解釋,點了點頭也不說話,在周忠的檔案上打了個分。
“提督大人,防禦建奴咱朝廷一直都是這麼做的,但建奴還不是每隔一兩年,總能從長城突入關內,屬下覺得,應當與建奴議和,才能安心對付流寇。”又一個人說出了不同意見。
實際上對於建奴和流寇的應對,朝臣也分成了好幾派,隻是這好幾派爭論了好些年,一直到大明亡了,也沒爭出個所以然來。
孫大勝見被兩個人搶了先,那人說完趕緊搶答道:
“我大明泱泱大國,怎麼能與建奴這等小部落議和?說出去叫周邊小國笑話。
咱覺得,流寇不值一哂,隻要國庫有糧草和銀子,給咱兩萬兵,便可讓流寇灰飛煙滅。
然後咱帶著大軍,當然,主要是張提督和孫協理帶著咱,出關去,將咱們大明丟失的城池奪回來。
叫他們知曉大明的虎須,可不是誰都能碰的。”
孫大勝說的慷慨激昂,到底是勳戚出身,對外一致的強硬派,這倒是很符合眾人的期待,孫大勝說完竟有不少底層士兵附和。
但張世康卻微不可見的搖了搖頭。
孫大勝說完,齊大柱站了出來道:
“俺沒跟建奴打過交道,但俺覺著,流寇裡十有八九的人都是因為吃不上飯才去造反的,隻要朝廷能解決這個問題,流寇就不足為懼。
至於建奴,能議和當然是好事,關鍵是人家願不願意。”
……
“其他幾位說的皆有其道理,但屬下以為建奴不可議和。”
最後一個答題的人名叫牛綱,步軍營的一個把總,這人個子不高,但卻很敦實。
“前朝宋時也曾與金遼議和,但結果呢?徒讓人笑話罷了。
屬下覺得,議和議和,主要看議和雙方的實力,倘若實力相當,議和自然有效。
可如果雙方優勢不對等,這議和隨時都可能破裂,甚至於倘若朝廷因為議和而掉以輕心,對建奴疏於防範,對朝廷來說就很危險。”
張世康抬眼看了一下牛綱,這人還是有點見識的。